“深刻”有罪?

“深刻”有罪?

ID:31292382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8

“深刻”有罪?_第1页
“深刻”有罪?_第2页
“深刻”有罪?_第3页
“深刻”有罪?_第4页
“深刻”有罪?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刻”有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深刻”有罪?  一  从网上看到,鲁迅的散文《风筝》(选自《野草》)从人教版教材中被删除了。  按理说,教材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删换篇目是题中应有之义,无须他人干涉,且也干涉不得――只要理由正当,如鲁迅的文章太多之类。  但是,这次删改的理由太雷人,居然是――深刻!  持这一观点的,有青年作家赵瑜。  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  赵瑜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 

2、 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赵瑜认为,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  支持删掉《风筝》的,还有一些语文老师和学生。  “10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郑州七中初中部语文组组长、郑州市教研室中心组成员张玉明说。  史冬梅老

3、师认为,像《风筝》这篇课文,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也累,不像《社戏》这般令学生越读越有味,所以,如果把《风筝》从沪版教材中拿掉也未尝不可,或许供学生们在课余拓展阅读更合适。  “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八年级学生王浩然翻看新教材后说。在他看来,鲁迅的《风筝》是七年级语文教材里最难懂的一篇文章。  难道,深刻有罪?  二  《风筝》的主题的确很深刻(话说回来,鲁迅的文章,有肤浅的么?),凡深刻的主题必定反映了某种普遍的规律,使人常读常新。即使早已时过境迁,但作品中描写的事情,仍如发生在当下,读来似曾相识,作品中蕴涵的道理,仍如针

4、砭时弊,读来发人深省。  《风筝》也不例外。  《风筝》的主题,是揭露并批判了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成人对儿童“精神的虐杀”。  成人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精神的虐杀”呢?  《风筝》告诉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他的认知,他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  ――已经长大的哥哥不喜欢放风筝,以为是没出息的表现:“10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但弟弟却非常喜欢:“……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5、,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而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如童年和成人,就会因此而产生隔阂、矛盾,甚至会演变为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说到底,反映着强者弱者之间地位的关系――维系强者弱者之间关系的,不是道理,而是力量。成人凭借着力量压制儿童,要求儿童按照自己,也就是成人的意志生活,这就是鲁迅所说的“精神的虐杀”。  ――弟弟的喜欢风筝,就让哥哥很不满:“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因为哥哥不满,弟弟只好自己偷偷地躲在小屋里做风筝,但没等做完就被哥哥发现了,“……

6、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而哥哥却并不理会弟弟那惊惶的心情,只一味自己生气而没有丝毫的同情,毁掉了这个凝结着弟弟的心血、寄托着弟弟童年乐趣的风筝:“10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

7、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成人可能会对自己早年虐杀儿童精神的行为进行反思并有所悔悟。  这种反思和悔悟有时是被动的:童年长大成人,成了强者,成人变成老年,成了弱者,变成了弱者的老年人也会受到“精神的虐杀”。在他们受到“精神虐杀”的时候,将心比心,可能会对自己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有所悔悟。老人往往溺爱孙辈,原因很多,但意识到昔年对儿女的“精神虐杀”不对,要加倍地在孙儿辈身上补偿,未尝不是原因之一。  也有的时候,这种反思和悔悟是主动的:由于某种原因,成人对儿童的世界有了

8、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就悔恨自己当初“虐杀”儿童精神的行为,如《风筝》中的哥哥。  ――哥哥后来醒悟了,“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