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ID:3129780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_第1页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_第2页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_第3页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_第4页
资源描述: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摘要: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为“讲授―接受”型,存在着较多局限与不足。在新课程改革思维的影响下,在历史课堂上开始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形成了“先教后学”,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固定模式。教师精心准备、烹饪的“教育大餐”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在历史课堂上,过去我都是按照“导入(故事或情境)新课―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作业或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大概可以概括为“讲授―接受”型教学模式,具体又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

2、、谈话等形式。哪个知识要是自己没提到就浑身不舒服,就怕学生遗漏了知识点。而学生对教师的?嗦报以沉默无语或者干脆睡觉。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显然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宗旨是相悖的,于是就有了“改变”的想法。  一、我的探索与效果  第一阶段:模糊前行,新鲜尝试  听了“先学后教”的一些介绍后,在历史课堂上,我开始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4的探索之路。既然提倡先学后教,我认为,首先是教学顺序的改变。于是每节课先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然后把本该是作业的练习提前,让学生检测自学的效果,教师适当巡视、个别讨论。接着在学

3、生讨论完成自学后,教师校对练习结果,检测掌握程度,针对答题不理想的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然而几个礼拜下来,问题出来了。而且学生单纯认为每堂课把练习做好就行,不会的老师也会校对,没有真正发动学生思考与学会学习,不少自学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对本堂知识更是一头雾水,连条理也不清晰。  第二阶段:深入学习,坚定实践  有了第一阶段的尝试后,学校教研组再次集中学习,听讲座,看视频,一致认为要学习的不单单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实质的转变,它更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服务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所以说工夫在课外。深入学习后,组内讨论制定了适合自

4、己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完成导学稿,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于是小组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编写导学稿。  特别是导学稿的出现,更是有的放矢。如,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课时《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我编写的导学稿如下:  导学稿的成功与否不单单体现在教与学顺序的改变,更关键  的是引领学生自学。所以,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储4  备,

5、这样才能唤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其次,导学稿还应该营造历史问题情境。对整堂课来讲,学生的自学及完成导学稿才是课堂的一半。在导学稿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暴露了他们存在的问题,而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引导,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好准备。教师由此“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魅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二、我的体会与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堂模式探索与实践,个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以下是我对新课堂模式的一些思考:  1.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首先,课前要做到精心备课,特别是导学稿的编写,要发动教研组的力量。

6、优秀导学稿的编写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  2.这种教学模式重点还是提倡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转变。如,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在课堂练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学生掌握一法,胜做千道题。  3.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跳出传统思维,善于当好配角。一个好的“配角”教师的背后是更多默默的工作,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比起外在的语言表达、情感投入等功课,“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内功与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更需要去提

7、高素质、修炼内功、不断学习。  最后说说我在“以学定教”课堂模式探索中的几点困惑。“先学后教”是否适合每个学校、每门学科、每一课时?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差太大,教师怎么把握讲与不讲?是否每课都要编写导学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4  [1]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01.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1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中学)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