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句发微

“死生”句发微

ID:31305460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死生”句发微_第1页
“死生”句发微_第2页
“死生”句发微_第3页
“死生”句发微_第4页
“死生”句发微_第5页
资源描述:

《“死生”句发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死生”句发微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跟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旨。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然而,人们对于其中某些语句的注解,众说纷纭。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5年版)对主旨句的注解【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不同生死观;【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意思是说,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匹夫,平民,这里指五人。社稷,指国家。配套的《教师教

2、学用书》,将“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翻译为:“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①  苏教版编者此处并未注解。而郭在贻先生在其《训诂学》中曾说,“古文选本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应该加以注解的地方,反而付之阙如,不予注释。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注不出,因而加以回避;二是把难的当成容易的,以为无需乎注释。不管哪种情况,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文都是不利的。”(《训诂学》,中华书局,郭在贻,2005年,第21页)因此,文本不注,常常会导致读者以为简单而望文生义。  查阅其他一些

3、名家译本对此句的翻译,有以下几种。《名家精译?古文观止》译为“6也借此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普通百姓也是能够对国家作出贡献的”②。《古文观止译注》译为“用以阐明正确对待生死的重大意义,以及普通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③。《古文观止新编》译为“也是想要证明生死之间的巨大意义,平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④。周大璞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为“这也是为了说明生死的重大意义,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的死,也关系到国家的兴亡”⑤。纪江红主编《古文观止》译为“也是想用它来证明死和生的重大,普通百姓的死有时也能对国家起重要作用啊”⑥。  综上观之,各名家译注形式

4、多样,但我们若从细微处考察,可以发现实质意同。  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管窥文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其实糅合了几句儒家的经典名言。  首先,张溥,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主张“兴复古学”

5、,深受儒家孔孟思想之熏陶。张溥引用儒家思想为自己文章张本,理所当然。  其次,总体来看,“亦以明死生之大”,可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变形;且此处“死生”,应属偏义复词,据《古代汉语》(周本淳主编高校专科教材),“6偏义复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其实,偏义复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其遗迹,如“安危”“好歹”“国家”“睡觉”“缓急”“利害”等等,仍广为使用。即使在人教版同版本同册教材中,也有很多范例,尤以《孔雀东南飞》一诗为最,

6、试举几例: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作”)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偏“姥”)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兄”)④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母”;偏“兄”)⑤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偏“马”)(以上《孔雀东南飞》)⑥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偏“夜”)⑦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深”)(以上苏轼《石钟山记》)  因此,此处“死生”,为偏义复词。此处“死生”的真义,乃偏指“死”的价值,即舍“生”(取“死”)存“义”。  而“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整合与变形。此处“有”,宜看作通假字“或”⑦。检阅《汉语大字典》“有”,(一)读yǒu时,共22义项,其中义项(15),相当于“或”,或许⑧。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有,犹或也。有与或古同声而义亦相通。”《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引陈瀚《异闻集》:“忽暗云覆水,黑风波涌,舟子失容,虑有覆没。”而“重于社稷”宜译为“比国家还重”,它是张溥对司马迁“生死观”的承继与发扬。  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6译为“

8、匹夫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这似乎让大家会不由得想起顾炎武,有人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认为此句张溥移植顾炎武的名言,其实顾炎武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⑨到了20世纪20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