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

ID:31315593

大小:17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8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_第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_第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_第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_第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广西南宁市宾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晋国的税制改革        B.齐国“相地而衰征”C.鲁国的“初税亩”          D.商鞅变法2.(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

2、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3.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贵族政治体劁+铁犁牛拼+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

3、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5.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3876.3%京东东西路121963.2%京畿、京西北路81172.7%小计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

4、华北地区6.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于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家业大饶”。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因灾、因病、因学返贫情况还会时有发生;五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贫困人口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一些农民因丧失工作重新陷入贫困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备受欢迎

5、       C. 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7.徐峰在《试论近代江南市镇的城市化》中认为:“湖州府所辖的乌青镇,明朝时除了四条主干大街外,另有街巷58条。镇中工商业(蚕丝、冶炼、编织、磨坊、染坊、造船、杂货等产业)发达。清末,乌青镇街巷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新增加了8条主干大道,街巷增加了47条。”促进这一时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市民阶层的壮大C.自然经济的瓦解               D.商品经济的发展8.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第二

6、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其中“明清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9.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赌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

7、展导致儒家义利观解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10.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超整个欧洲地区,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向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1.春秋时期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