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

ID:31370331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_第1页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_第2页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_第3页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_第4页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江西龙潭地区新型稀土矿找矿远景分析  摘要:稀土矿主要用于冶金、石油、玻璃、化工、电子、原子能及航空航天工业等。近年世界稀土氧化物年总消费量为12.5万吨,其中中国消费7.3万吨,居世界第一。商务部称,按现有生产速度,从2015年开始计算我国的中、重类稀土能维持15至20年,有可能需要进口,其资源形势非常严峻。随着稀土开采秩序进一步的规范和加强,以及国家大型稀土集团的组建,南北开采总量将得到更严格的控制。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的供应将出现趋紧的格局。因此,扶植和加强地质勘查找矿工作的力度,加大稀土矿资源的保证和储备,缓解区内矿产资

2、源供求不平衡的现状已是迫在眉睫。传统理论上一般认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火山岩的风化壳中,而浅变质岩风化壳离子型稀土矿,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经济价值大的特点。  关键词:新型稀土矿矿化特征成矿条件找矿远景  江西省龙潭地区稀土矿勘查区位于大粮田稀土矿床向西的延伸部位,大粮田、葛藤嘴两个稀土矿区。龙潭地区作为大粮田、葛藤嘴稀土矿床的外围地段,区内地层、岩性、风化壳特征与大粮田、葛藤嘴矿区基本一致,并在区内变质砂岩和变质沉凝灰岩中发现了较好的稀土矿化异常,因此龙潭地区也具有类似的变质岩风化壳稀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

3、件。故而龙潭地区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是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的有利地区。6  1.区域地质背景  龙潭地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夏板块中,横跨武夷,罗霄两块体的交接带部位,即武夷隆起西侧,罗霄褶皱带中部。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青白口系、白垩系和第四系,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1.1地层  本区晚元古代青白口系为一套海底火山-沉积建造的浅变质岩系,构成本区的褶皱基底,其以次海相地槽型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为主,次为海底火山碎屑岩建造。燕山构造运动,形成大量中生代

4、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内陆湖泊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中晚期盆缘处于进一步伸展的构造环境中,造成安山质火山岩沿断裂喷发。寒武纪地层为一套韵律式复理石砂板岩建造,分布矿区南部,白垩纪地层与下伏浅变质岩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上大多被第四系覆盖或被断层切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西面,第四系松散堆积。矿区内主要出现的地层为青白口系神山组千枚岩和库里组浅变质岩。  1.2区域构造特征  本区位于华南板块南华活动带,华夏褶皱系武夷山-云开褶皱带中段。区内历经加里东、印支-燕山乃至喜山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区内的地层、岩石发生广泛的变质和形式多样的构造

5、变形。  2.稀土矿化特征  江西省稀土矿产极为丰富,素有“稀土王国”6的美誉,以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最具特色,轻、中、重稀土配分齐全。轻稀土主要分布于江西的南部地区,中、重稀土主要分布在西南一带大岩体中,全省70%的稀土矿床(矿点)集中在该地区,如足洞、岗下、大埠等稀土矿床。全区共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矿点)百余处,其中大型三处,中型十余处,小型及矿化点近百处,累计探明稀土氧化物80余万吨,探明储量占全省90%以上,其中重稀土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约20万吨。据《江西稀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研究报告》,全区预测远景资源(

6、REO)E+F级1467万吨,其中预测E级重稀土98万吨。  2.1矿体产状和形态  矿体呈似层状沿全风化层分布,平面形态受风化壳的形态的控制,呈阔叶状随地形二变化,单矿体形态略为复杂,边界一般受沟谷展布的控制,多呈不规则多边形及梅花状,所处山包呈椭圆状;矿体倾角较为平缓,山顶一般为5-10°,沿山坡变陡为20-30°,总体倾角较地形坡度略为平缓,矿体厚度一般山顶较厚,山脊次之,山坡两翼及坡脚厚度较薄。矿体分布于海拔标高为262(LJ312)-329米(LJ469)之间,矿体标高总体随地势变化而变化,一般地势较高矿体完整性较好,

7、反之,地势较低的地方受流水侵蚀作用而被严重破坏,使矿体支离破碎。  矿体形态,表面上多呈阔叶状,圆状或椭圆状,总体呈似层状随地形波浪起伏产出,根据矿体埋藏地下或暴露地表的产出特征,可划为:隐伏式-矿体上部全由非矿层覆盖,矿体赋存在全风化层的中上部;半隐伏式-在山顶、山脊及部分上山坡部位的矿体裸露地表,而山坡或山脚部位矿体则隐伏地下;全裸式-全风化层遭受强烈剥蚀,富矿层位全部暴露地表,本区以半隐伏式占多数。6  2.2矿体剖面变化特征  剖面上呈似层状随地形波浪起伏,厚薄不一,矿体垂直厚度多为1.48-16米,平均厚度5.23米。

8、矿体厚度一般随所处地形部位不同而变化,与其所处的微地貌位置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山顶较厚,山脊山腰次之,山坡两翼及坡脚矿体厚度较薄。勘查内的V号矿体平均厚度较大,其控制的333网度的矿块平均厚度为7.59米。矿体埋藏深度为262(LJ31)-392(LJ46)米,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