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

ID:31418434

大小:11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9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_第1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_第2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_第3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_第4页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在资助贫困生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优化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帮助高校贫困生在经济、心理和精神三方面脱贫。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04-03  高校一般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为贫困生。实际上,许多贫困生不仅存在经济贫困的问题,而且有心理贫困和精神贫困的问题。心理贫困是指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节能力不足以解除自身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造成自卑、依赖、自我封闭、孤独、焦虑、自大、虚荣、妒

2、忌等心理问题;精神贫困是指理想信念淡化,缺少梦想,甚至没有理想追求,内心世界空虚,缺乏责任感,生活情趣不高等现象。在高校中,贫困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或经济贫困,或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或二三者兼而有之。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贫困问题将有助于全面保障高校学子“有出彩机会”,从而更好地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个人的“人生梦想”,促进社会和谐。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11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都出台了各式各样资助在校贫困学生的政策,主要从经济上解决部分在校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但对于解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贫困认识不到位,措施值得商榷。总的

3、来说,目前在实践中,高校贫困生资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不全面,难度大。据《广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按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贫困生分为三档,具体认定标准设为:第一,特别困难生。低保家庭的学生属于“特别困难”。第二,特殊困难生。因家庭遭遇重大疾病、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第三,困难生。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家庭人均月纯收入不高于高等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为限)和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界定标

4、准,月人均纯收入低于80元,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的学生,属于“困难”)。以坐落在广西南宁市的高校为例,各高校大多都面向全国招生。面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不完全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信息,科学认定高校经济贫困生仍然是个难题。对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贫困认定更是无章可循,难上加难。11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投入不足。调查发现,广西部分高校对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问题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于解决贫困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贫困的投入几乎是空白。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为例,2011~2012学年度认定贫困生总人数为1692人;2011年度设立的勤工俭学岗

5、位有164个,安排勤工俭学人员上岗达900人次,发放勤工俭学工资合计13.4万元;助学贷款累计放款169人,合计88万元;为770名2011级新生办理绿色通道,金额总计465万元左右;为1161名2011级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合计贷款金额696.6万元;2011年度共评选奖助学金达1421人次,发放金额435.2万元。可见,这些资助资金额和资助岗位尚不能全面解决在校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在“奖”、“贷”、“助”、“补”和“减”等资助工作中通常遇到资助金额过低、受资助面过窄、资助岗位偏少的状况。  (三)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资助机制的资助功能难以充

6、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勤工助学机制缺乏联动校内外,岗位供应明显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缺乏学校与社区联合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缺乏校内科研型勤工助学岗位。第二,勤工助学机制运作缺乏监督管理。由于勤工助学岗位供需矛盾的存在,不少中介组织渗透进来,这不仅使得学生在做兼职时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且弱化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功能。第三,勤工助学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和学校的投入,缺乏相关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容易导致腐败,影响勤工助学功能的完全发挥。第四,勤工助学机制缺乏激励元素,使得相关岗位工作缺乏竞争,既未能很好地提高贫困生技能,也不利于贫困生自

7、信的建立和完善人格的形成,无法体现勤工助学的“造血”功能。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11  (一)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科学性不够。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仅对何为高校贫困生作出指导性的规定,而并未提出具体的认定标准。虽然地方高校依据这一规定也制定了相关认定标准,比如采用量化标准,把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在校消费水平和高校所在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客观因素结合起来,把地方政府、高校、班主任、辅导员、班团干和其他学生等主观因素纳入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体系,但实际工作中,如何确保相

8、关经济数据的正确性,如何保证相关主观因素的公正性,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  (二)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投入。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