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岂能“圈养”

教育岂能“圈养”

ID:3144048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教育岂能“圈养”_第1页
教育岂能“圈养”_第2页
教育岂能“圈养”_第3页
教育岂能“圈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育岂能“圈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岂能“圈养”  一天,在去武汉的列车上途经随州段,列车缓缓地启程了,这时我旁座的一位小伙子探头向窗外望去,他惊讶地叫道:“那水稻好青啊!”他妈妈抬起头来侧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看,随口问道:“儿子,那是水稻吗?”“水稻是长在坡地里的吗?”“水稻是这时候生长的吗?”一连串的问话让小伙子一时语塞了,傻傻地看着妈妈,他妈妈又道:“儿子啊!亏你还是从农村出来的娃呀!才几年啊,连小麦和水稻都分不清了,看!这书读的,把你给读迷糊了,再过几年,你连妈妈也会不认识的啊!”小伙子妈妈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沉思:这难道是

2、现在的教育出现问题了吗?  人类从远古的原始时代到现在的繁荣文明,都归功于教育;教育、经验、规律都是在自然中生成,最后又服务于自然;服从于自然;开发、利用于自然。然而,如今的教育是否就是在自然环境下生成、发展的呢?据调查,现在的孩子不认识农作物,不知道农作物的播种、收获季节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沉思着沉思着,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情境跃然闪现在眼前:我们这一代上学时学习内容不多,在校时间相对较少,只要不上学,整天都在田里、河里玩耍,或帮助父母耕种、收割、拾麦穗、稻穗,或剜野菜、割青蒿积肥、打猪草、放羊、放牛

3、等。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很自然地就认识了各种野花野草,学会了各种农耕技艺,练就了各种生存本领。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属于“放养”的话,那么现在的孩子就是被4“圈养”了。“放养”突显一个“放”字,即利利索索地放手让孩子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在实践中接受锻炼;而“圈养”注重的是“圈”字,即把孩子圈在一定的范围内,按规定的模式,主观进行驯养牲畜般的教化。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一个是开放的,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活泼的,一个是呆板的。虽然小时候我们的教师、父母并不一定懂得多少育人理念,没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但

4、是,那时候的教育方式显然更适合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点及生成需要。  为什么时代进步了,教育反而落后了呢?问题就在于现在的教育是选拔性的,学生只要考了高分,就能上好学校,就能找到好工作,就会有好未来。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家庭就以此为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顺理成章地把孩子禁锢在学校、家庭的“笼子”里,用书本的知识、大量的习题“喂养”孩子。  按理说,学校是育人的主场所、主阵地,教育理念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最前列。然而,绝大多数学校不得不紧跟“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随“棒”而动,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

5、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形式,用固定的模式把孩子制作成学校、家庭希望的“优质”产品,而家长更是紧跟学校挥舞的大旗,硬逼学生参加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学生极不情愿地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于是,学生在学校、家庭双重“圈养”中迷失了童真,失去了锻炼生存本领的机会。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需要创新、需要改革,那就需要自由、开放活泼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自由、愉快的学习空间,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圈养”4是封闭教育的具体表现,它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抹杀了学生创

6、新的欲望,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在一定领域内按一定模式学习、生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生命向往自由,渴望有广阔的空间展翅飞翔,学校、家庭作为学生生命的栖息地,理应为孩子的幸福、快乐搭建宽广的舞台,让学生的童真恣意绽放,为学生的快乐童年搭桥,为学生的幸福明天奠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我想,要想使素质教育之花真正地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并且越开越艳丽,就必须首先从教育管理体制改

7、起,从课改出发,以学生为圆心,以学生为起点,以不断扩大课改范围为半径重建学校管理。让学校、教师、学生不再受“教学质量”的束缚,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下快乐的学习、生活、成长。进而达到从课堂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达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目标。其次还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让全社会都自觉接受素质教育,认同素质教育。再次就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让学生在同一蓝天下享受优质资源。这样,素质教育的春天

8、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李艳艳.中学创新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2):154-156.  作者简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会员编号0074930。4  编辑丁可楣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