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将“文眼”作“课眼”

试将“文眼”作“课眼”

ID:31446354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试将“文眼”作“课眼”_第1页
试将“文眼”作“课眼”_第2页
试将“文眼”作“课眼”_第3页
试将“文眼”作“课眼”_第4页
试将“文眼”作“课眼”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将“文眼”作“课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将“文眼”作“课眼”  [摘要]“文眼”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教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可通过复活“文眼”语言,再现“文眼”意境,拓展“文眼”诗意等手段,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眼文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1-073  “诗眼”“文眼”之说,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之。它们往往为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对文章结构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或对文章主题

2、起到了揭示作用,常常能使诗文通篇皆灵动,熠熠而生辉。笔者认为,这些“文眼”完全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文字的芬芳诗韵弥漫开来。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第七册中有一篇课文《桂花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文章以纯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的童年生活画卷,充满了对芬芳桂香的回味、对摇花之乐的追忆、对故土乡情的眷恋。文中的一首小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尤其值得回味。虽然在文章中。小诗仅是以父亲“口占一绝”6的形式出现,却暗合了全文的内容,隐含了乡情、乡韵,

3、以此可以辐射全篇,从中也可以品味出萦绕在作者心头几十年的情感和意蕴。在我看来,这正是全文“文眼”之所在。  为了让学生感悟琦君富有诗意的乡情、乡愁,我试将此“文眼”作“课眼”,让小诗作为一节课的主线,通过复活诗句,再现诗境,拓展诗意,与学生一起还原诗意的文本,引领他们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一、复活“文眼”语言,穿越时空界限,拨动心弦  课堂就从“细细香风淡淡烟”开始――  师:这句诗让你联想到课文中描绘的哪个场景?(出示相关段落)谁能用朗读带着大家走进这个场景?  师: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

4、1:我仿佛看到父亲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点上一炷香。  生2:我好像闻到了淡淡的檀香。  生3:这檀香里似乎还夹着点桂花香。  复活诗的语言是以诗为“课眼”构建课堂的前提。这首诗中,“细细香风淡淡烟”恰巧是文中的一个具体场景,我选择诗文互读的方式切入本课的学习,将诗句的理解还原到具体的创作场景中。  如果仅靠品味文中场面描写的语言,或者单就诗句而解释诗句,学生是绝不可能有如此细腻而丰富的感受的。前者场面虽细致,却缺少诗情,后者有诗情,却流于玄妙。正是这诗文互读点燃了学生的诗情,将“檀香里似乎还夹着点桂花香”的微妙感觉激活了,可

5、以说是穿越了时空界限,拨动了学生心弦。  二、再现“文眼”意境,随缤纷花雨,触摸诗情6  如果说萦绕于琦君心头的那淡淡花香是悠远而写意的,那么帮大人抱着桂花树摇花的那份记忆就是真切而写实的。为了让这群缺少体验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的乐趣,我紧扣文中的“缠”字,为学生再现了诗意的情境。  师:现在,我就是妈妈,你就是小琦君,你想去摇桂花,打算怎么说呀?  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热情可高了:“妈妈,你看,满树的桂花开了,多漂亮啊,就让我出去玩玩吧!”有的学生甚至还拉着我的手,扭动着身姿,撒起了娇。  

6、(一阵欢快的音乐响起,我请学生们站起来)  师:我们一起来摇桂花吧。桂花落在哪儿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楷文的头上都是桂花,像戴了一顶花环。  生2:我觉得我现在满身都是花,就是个花仙子。  生3:我感受到了扑鼻的桂花香,口水都流下来了,因为我仿佛看到了桂花小圆子。  在音乐声中,学生们仿佛真的置身于这“花雨缤纷”中,深切感受到了在桂花树下铺竹席是乐,抱着桂花使劲摇是乐,看着金黄的桂花落得自己满头满身是乐,想着有好吃的也是乐。就这样,文中诗意的景象在课堂上复活了,学生们也在这缤纷花雨中触摸到了诗情。

7、  三、拓展“文眼”诗意,追随“竞收桂子”的旧梦,倾听游子心语6  文本中四溢的桂花香,浓浓的摇花乐,掩不住琦君淡淡的乡愁。香,可以去找寻;乐,可以去感受。但这情如何去体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  文中的这首小诗,字面上并没有表达出这份乡愁,就如文章中弥漫的是童年的乐趣,并没有直接的愁绪一样。我在执教时,以拓展诗文的背景入手,让学生触摸作者悠远的情思。  师:知道这首父亲当年“口占一绝”的小诗留在作者记忆中有多少年了吗?  出示:琦君原名潘希真;  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杭州;  33岁

8、迁至台湾;  79岁定居美国;  95岁,金秋时节重回梦绕魂牵的故乡;  2004年到台湾居住……  生1:大概20年吧,这篇文章是她在台湾的时候写的,至少也该有20多年了。  生2:是50多年吧,她到现在都还记得这首小诗。  生3:我想她是忘不了这首诗的,也忘不了诗中的每一个画面,包括母亲洗净双手,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