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ID:31452049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_第1页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_第2页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_第3页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本位的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教学是一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两者在新课改后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表述为“学教”,因为无论是从主次逻辑还是先后顺序进行讨论,“学”都已经排到了“教”之前:两者已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状态。因此,学生成为这种关系中的重心,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等所有环节中的工作,都应当围绕学生而展开。教师不应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学习,而是要自始至终关注学生表现,并透过现象看到其背后的学习需求。  一、备课,关注学生的需求  备课通常需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展开,细细咀嚼新课标的要求可以

2、发现,在今天的课改形势下,学生之于备课的重要性,远远压倒教材――教材尚可修改,学生无法调换;教材是手段,学生是目的。因此备课时,要在新课标对于该内容所要求的标准基础上,首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学习过程需要哪些帮助,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体验等等,以此为备课的起点,估算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架设在两者之间的最佳路径,这就是备课的重点。4  我教过一个班级,不少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特别感兴趣,他们以前看过一些学生包场的相关电影,事后又查阅了不少资料,对清政府的腐败十分愤怒。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在备《甲

3、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便以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的一段关于国家自卫的演讲为材料,让学生谈谈他们从中看到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但由于有之前的底子,果然学生纷纷发言,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这节课的教学设定了一个较高的起点,让有基础的学生“吃饱吃好”。  人们常用“瞌睡遇到枕头”形容一个人想做某件事的时候正好出现了充分的条件。在教学关系中,瞌睡是学生的需求,枕头就是教师设计的优秀教案。在学生想学之时,教师用最适合他的方法教,学生当然也会学好。有且只有投学生所好的教学,才会获得最好的效

4、果。为此,教师可以先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想想“我”会怎么想,然后才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渗透学生的体验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一句话,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先是个人学,然后群体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行。而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具有不小的惰性:让他们自主学习时,他们在发呆;让他们合作交流时,他们只听,或偶尔说两句不着边际的话。这其中有没提前做功课的原因,也有确实不懂的缘故(不懂也是因为之前的懒惰)。对这些学生,没有教师的讲授,他们提高的速度会相当慢,所以教师上课到底

5、要讲多少是个问题,讲多了怕触碰到课改的底线,讲少了学生确实不太懂。我以为,学生还是最核心的因素,因为课改的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生。  本着这样的认知,我上课时都会十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比如上《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我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有看不懂的,经由与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解决。但学生在自读完“国民经济恢复”4一目时,我提了两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结果发现,学生虽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但由于课本的表述简单,学生读完后并没什么深刻的感性认识,

6、他们甚至表现出一些茫然,于是我引入一些课外材料,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补充,包括造成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共产党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及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等,使学生清晰了解了该内容的前因后果,抹去了脸上的迷茫。  三、反思,贯穿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思的对象,包括课程、教师、学生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学生的反思包括了其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度和生成度等多个方面。4  参与度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有学生数量范围和涉及知识的广度,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游离率是多

7、少,学习新知动用了多少知识储备,有无主动积极地展开探索等,都能让教师真正明白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果。倘若学生一节课的游离率不能控制在10%以内,参与度就不算正常。互动程度在课改后,一度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学生讨论是否热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是否踊跃等,都极大地牵制着听课者的注意力,可见其受追捧程度之高,在遭到理性的否定之否定后,今天我们依然认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试想,如果一节课没有了这样的交流,课堂必然恢复到守旧的过去,学生也会丧失他们原有的活泼天性。

8、生成度是一个结果比率,教师的预设通常很丰满,教学结果会不会变得很骨感,需要看教师是否有高度的课堂掌控力,能否灵活、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和偶发事件,会不会以适度的言行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等。  对“三度”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能比较全面而重点突出地看透教师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为其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帮助。  (责任编辑庞丹丹)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