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

ID:3149053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_第1页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_第2页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_第3页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_第4页
资源描述:

《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借小故事讲透语文课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故事里往往藏有锦囊妙计,遇到难点,我们不妨让故事开路,巧妙穿插引用,既能于不知不觉处攻破难点,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故事;文学  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这不仅仅适用于育人,而且适用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小故事,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许多课堂教学难点或疑点就能迎刃而解,也会让学生对相应知识点或学习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借小故事讲活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比较单调,难以引起学生理解、识记的兴趣和动力。笔者常常把文学常识串接成一段小故事,让学生在读记故事的情境中记住相关知识点。如记忆“四书”,我把书名编成一句通顺

2、的话:《孟子》在《大学》里读《论语》,显得很《中庸》。这样一来,学生从单纯记死记硬背“四书”名字的枯燥环境中走出来,进入到故事情境,就能有滋有味地把“四书”4记得牢,记得准。在讲小说与散文的含义时,我没有局限于向学生兜售典型性解释,而是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县长到山乡去检查工作,所乘汽车压伤了村民的一只公鸡,鸡主跟司机讨价还价,争执不休。鸡主认为,无论是谁,只要损坏了老百姓的东西,都应该照价赔偿。司机认为,县长是因公出差,鸡主不应该向其索赔。俩人争执不下,一村人从中斡旋,指着鸡主说:“县长公务繁忙,你可不能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耽搁了他的大事哈。”又指着司机说:“你是有知识、懂礼节的城里人,

3、何必跟乡下人一般见识呢。”接着,村人又对着车内的县长说:“我们村就这一只公鸡,它担负着三个责任:催村长晚上回家;唤孩子早上起床;全村的母鸡还指望着它呢,这一次被小车压伤,应该算工伤吧,县长大人,我们得想法给公鸡治伤呢。”县长听罢,立马掏出50元给鸡主。讲完故事,我对大家说:“鸡主和司机的话是散文,村人的话就是小说。”为什么村人的话能让县长心甘情愿掏腰包,因为村人以塑造公鸡这一公仆形象为中心,再通过情节和环境,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公鸡的巨大作用,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鸡,生则一只鸡,死则一坨肉。同学们在故事情境中,明白了小说的含义。  二、借小故事讲好写作方法  不少学生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不

4、太明白,或者只停留在简单的识记上。为此,我讲了猎人打猎的故事:猎人父子俩正在追捕一群大雁,儿子只要看到哪只大雁离自己枪口近,就瞄准哪一只。雁群里的大雁一会儿这只落后,一会儿另一只落后。儿子就跟着大雁的变动,一会儿瞄这只,一会儿瞄那只,结果,瞄了大半天,眼睛都看花了,一只大雁也没打着,儿子有些疑惑不解。猎人说:“只要认定了一只大雁,就要咬紧它不放;同时,一枪只能打一只鸟,所以,我们只能瞄准一个中心或一个目标,否则,打半天的鸟儿,连片鸟毛也捞不着。”4作文也一样,如果确立了几个中心,就会分散笔力,写了大篇幅的文章,到头来,中心不突出,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动笔前,我们就得确立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

5、是作文时要攻克的主要目标,无论篇幅多长,都必须与这个中心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讲到“衬托手法”时,我给学生讲了李伯清的故事:多年前,李伯清跟几个老外争论哪个国家的立交桥高。英国人说:“伦敦的一座立交桥比埃菲尔铁塔还高。”美国人说:“华盛顿一座立交桥高108米。”李伯清却说:“去年9月,一个姑娘从成都立交桥上坠落,今年3月才落到民警手上”。几个老外瞪着眼,惊讶地说:“VERYHIGH”。李伯清换了一个角度,用时间来侧面说明立交桥有多高,令人耳目一新。什么叫衬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直接说明立交桥多高,而是选择另一个角度,间接说明桥高,同学们也从中感受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三、借小故事讲清阅读知

6、识  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往往不能真正体会到点题句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时,我给他们讲了另一个故事:李平将中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看成了《我的母校》,临近考试结束,他才发现作文偏题了,咋办呢?一会儿,他自己悲惨的身世让其茅塞顿开,李平赶紧在文末补充写道:我父母车祸双亡,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生活在学校,虽然在校寄宿不久,但母校就是我的母亲,她用知识的琼浆哺育了我,她用勤劳的双手扶持了我,感谢您,我最敬爱的母亲。如果没有“母校就是母亲”这一点题句,本文就是偏离中心,但经过这急中生智的临门一脚,他巧妙地将“跑题”的足球踢进门洞里去了。由此看来,点题句一般出现在“临门”之处,往往起到扣题、转型、升级

7、的作用。《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4,学生不甚理解。我向学生讲道:妻子16岁即嫁给苏轼,其妻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文思敏捷。苏轼夜读之时,偶有遗忘,其妻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其他书,她都略微知道,这让苏轼对其刮目相待,妻子对其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很不幸,妻子27岁时就去世了,这对苏轼的打击十分沉重,其心中的沉痛不言而喻,十年间,生死相隔,可见,苏轼对妻子思念之深。学生听后,对“十年生死两茫茫”迎刃而解,没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