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及面,多向辐射”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

ID:31492480

大小:1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_第1页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_第2页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_第3页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_第4页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点及面,多向辐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由点及面,多向辐射”  【摘要】教师在数学复习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由点及面,多向辐射”的复习方式就是熟悉基本图形,通过图形变换,把有关知识通过图形演变让学生分析探究,由图形得出性质,多向辐射,牵出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红线,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形成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基本图形,分析图形,培养能力  许多九年级学生反映不会复习几何,以为几何复习就是做题,把复习等同于做题.但是有同学做了大量的几何题,复习的效果却不明显,在面对几何问题时仍然没有多少把握,缺乏分析几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

2、力.而这些方法和能力又是中考复习阶段必须形成的.  该如何有效组织中考几何复习呢?本人做了一种新尝试――由点及面,多向辐射.这是基于几何基本图形的复习方法,经过连续两年中考复习的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下面我从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复习介绍这种复习方法.  在复习菱形时,我从一个一般的菱形入手:  问题1:当我们看到一个菱形时,你能从图形中得到哪些性质?其中有哪些边角的特殊数量关系?如图1.  此时学生能把菱形的边角性质做一个回顾.  然后在图1的基础上添加一条对角线AC,如图2,有了下一步思考.6  问题2:在图2中你能得到哪些图形和性质?  学生容易发现

3、图中△ABC≌△ADC,∠ACD=∠ACB=∠BAC=∠DAC.  接着连接BD交AC于点O,如图3.  问题3:在图3中你又能得到哪些特殊图形和性质?  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不难发现,图中有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对全等的等腰三角形、AC与BD的垂直平分关系等结论.  以上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复习菱形的重要性质,以及启发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图形,发掘其中的特殊图形和数量关系,学会读图.  此后,我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变换图形,挖掘性质,达到多向辐射的复习目的:  问题4:在图3的条件下,你有什么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能想起通过对角线计算菱形面积的公式.然

4、后老师请同学分析此公式的推导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角线分割菱形转化为特殊三角形的理解.  问题5:如图4,四边形ABCD中,AC⊥BD,你能计算四边形的面积吗?并分析你的方法.  学生通过刚才菱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难迁移联想到此四边形也能利用对角线来计算面积.通过问题5的思考学生能从特殊四边形过渡到具有相同特征的一般四边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和灵活性.  再回到图3.  问题6:在图3的基础上取BC中点E,连接OE,得到图5,请认真分析,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结论?6  这个问题很开放,结论很多,旨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认真分析归纳,得到了许

5、多有益的发现:OE为△ABC和△BCD的中位线,OE∥AB∥CD,OE=■AB=■CD,OE=CE=BE=■BC,△OEC和△OEB为等腰三角形,△OEC∽△ABC,等等.  在此基础上设置两个具体的问题,巩固学生刚才发现的结论:  问题7:如图5,若OE=2,则菱形的周长为;  若AC=6,BD=8,则△OCE的周长为,面积为.  在图5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问题8:取CD、AD、AB的中点F、G、H,并连接EF、FG、GH、EH,得到图6,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还可以把图形一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迁移能力.  问题9:如图7,四边形AB

6、CD中,AC⊥BD,E、F、G、H为四边中点,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到此时,我们把菱形与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了,既复习菱形的有关性质,也再次巩固了矩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达到多向辐射的目的.  并且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以图形变换为主线,从一个最基本的图形开始,不断变换,增加线条,构造性质丰富的图形.而每一步都只呈现图形,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逻辑地导出应有的结论,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把其中包6含的特殊图形和特殊性质发掘出来

7、之后,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了.这种方式也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几何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分析图形,展开联想,挖掘其中的基本图形和数量关系.  回到图1,继续变换.  问题10:在图1的基础上,取菱形的边CD、BC上两点E、F,且DE=CF,得到图8,判断AE和AF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本题只需连接AC,证明一对全等三角形即可.  问题11:在图8的基础上连接EF,得到图9,判断△AEF的形状并证明.  问题12:如图8,若点E、F是边CD、BC上的动点,满足DE=CF,在两点移动过程中,△AEF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13:在问题12的基础上,若菱形

8、ABCD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