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

ID:3149856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_第1页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_第2页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_第3页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命题的几种形式  命题是判断一个事实的句子,如“人是会呼吸的”。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像上例中的题设是“人”,结论就是“会呼吸的”。对于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  在数学中命题的一般形式为“若…则…”,简记为“若A,则B”或用符号表示为“A”,A就是表达命题的条件,B表达命题的结论。而在几何中最常用的形式为“已知…求证…”。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其中的一个为原命题,则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如“人是会呼

2、吸的”的逆命题就是“会呼吸的是人”。对于原命题的真的话,它的逆命题是不是也一定是真的呢?这是不一定的。如“人是会呼吸的”是真命题,但是“会呼吸的是人”却是个假命题,因为会呼吸的不一定就是人(动植物也会呼吸)。  在数学中如是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如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但是也不是所有定理都有逆定理,如定理“两个三角形全等,则它们的三对对应角相等”,这个定理的逆命题是“三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显然,此逆命题并不成立。4  

3、如果把一个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都予以否定,又可以构造出一个新命题,这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对于一个真命题的否命题也不一定是真的。如“人是会呼吸的”的否命题为“不是人是不会呼吸的”。这命题显然是错误的。如“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内错角相等”的否命题是“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内错角不相等”,是对的;而“对顶角相等”的否命题“不是对顶角不相等”都是错误的。  把原命题中的结论加以否定作为题设,而把原命题中的题设加以否定作为结论时,还可以构造一个新命题,叫做原问题的逆否命题,逻辑学告诉我们: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同真同假的,所以使用一个

4、定理的逆否定理时是不需要重新证明的。如“人是会呼吸的”的逆否命题是:“不会呼吸的就不是人”,这是对的。再如几何中原命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真),它的逆否命题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底角不相等,那么它不是等腰三角形”(真)。  所以由一个命题可以变出四种形式的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其中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或同假。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都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提示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依从关系,由于这三个条件所涉及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而单纯按照定义讲授又很难使学生透彻理

5、解各自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学生往往对条件的“充分而不必要”及“必要而不充分”难以判别,对“必要条件”4不易接受,而充要条件在数学各分支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下面着重谈谈充分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关系.这样做,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论的原则.我们知道,判断的语言形式称为命题,也就是说,命题是陈述事理的语言.它的结构通常分为两分部分:一部分是条件,另一部分是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猜东西的情况,那么肯定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如果要想猜得对,那么所给出的条件既是足够的(充分的),又是缺一不可

6、的(必要的)。对于一个事实成立或不成立总是有一定条件的,如“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此命题中的条件就足以保证了结论的实现。因此,若当条件A具备时某事件B必然成立,则称条件A为条件B的充分条件,即“若A则B”是正确的,A为B的充分条件。如上例中“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充分条件。对于一个事实其充分条件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摩擦生热”,这里摩擦是生热的充分条件,但是这条件却不是唯一的充分条件,因为燃烧也可以生热。  还记得命题的否命题吗?一般来说,“若不A则不B”这个命题成立时,则把A叫做B的

7、必要条件。比如“一组对应角相等”是“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在两个三角形中,若有一组对应角不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必然不是全等三角形。对于必要条件不一定能够保证结论的成立,但又不允许去掉,否则就必然导致结论不能成立,而且必要条件不可以用其他条件来代替。  在几何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如在“若一个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是底边上的中线,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与底边中线重合”是“等腰三角形”4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所以是充分必要条件。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需要证明原命

8、题和逆命题都是真的。  参考文献:  [1]王国俊著.数理逻辑引论与归结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国俊著.非经典数理逻辑与近似推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高香妮.命题逻辑系统中理论的真度概念及其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邓鹏.命题逻辑中子句集的分类研究[D].西南交通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