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面》

再读《一面》

ID:3150305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再读《一面》_第1页
再读《一面》_第2页
再读《一面》_第3页
再读《一面》_第4页
资源描述:

《再读《一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再读《一面》  子曰“温故而知新”,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温故是必修的功课,知新却是未必,因为强大的应试压力的存在,语文课堂早已经被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模式化了,此过程其实是与“知新”二字渐行渐远。但读《一面》这篇课文带来的认知感受,对于笔者来说却是个例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阿累的《一面》记忆并不陌生,虽非年年咀嚼,却也随着教学循环不断地相遇。而每次再相逢之时,笔者都有新的感受。  一、内山书店  课文中内山书店这个名称只出现了一次,在课文第二段,作者在等车的间隙里,“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

2、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教了多遍之后,笔者突然对这句话有了兴趣――尽管其不算是应试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或有一种启发。于是在本文的课纲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阿累为什么想到内山书店去呢?  学生起初的回答当然简单,因为阿累自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但这个问题是经不住追问的,因为即使是1932年的上海,虹口公园处可以避雨的地方绝对不只是书店一个。学生也认同笔者这个观点,于是思维向前进了一步,学生开始思考:阿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内山书店是一个什么样

3、的书店?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迅速被找到:阿累是汽车公司卖票的,他“很穷”――4两个人几天的饭费才一块多钱;内山书店也不是一家红火的书店,因为“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在课堂上,当师生解读到这里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感觉:阿累与内山书店的相遇,似乎有一种默契,又或者说存在着必然。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一个旧社会,一个爱书的普通工作,一个并不起眼的书店……阿累与其说是到书店避雨的,倒不如说内心的一种爱书的潜意识,驱使着他走向书店。”当学生解读至此时,笔者提出了预设好的问题:你在闲暇之时去书店吗?这是

4、笔者预设已久的问题,但总觉得提问的时机并不多。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说了一段话作为点睛: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其实是为了汲取先生内心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对假恶丑的无情批判,是对“皮袍下的小”的深刻揭露,正如阿累在文章最后所表达的,先生虽去但力量长存的意味。而这种精神力量的延续,其最佳载体就是书籍,从这个角度,你才能读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实意味。  二、鲁迅译  文中有一段描述,与笔者日常买书读书的细节特别相似,文中是这么说的:  《毁灭》?我记得是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

5、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是得到了保证似的……  其实笔者相信,真正爱书之人,应当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这段描述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更关心这一点。笔者很想利用这段描述,向学生传递些什么,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课文中“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是得到了保证似的”4引起了你的注意了吗?  生(多数):没有。  师:我没有琢磨明白,为什么看到了“鲁迅译”,阿累就“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呢?  生:这应该体现了阿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信任吧。

6、  生:说得好,说得非常好!在你的读书生涯中,有过这种信任吗?  生沉默。  师:在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无数次强调过要阅读,同学们也读过很多的书,难道竟然找不到一个十分信任的作者?  生(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觉得我们平常看书,好像都是为了考试而来的,都是为了作文而来的。好像很少有那种……那种……怎么说呢?……那种很纯粹的读书。  师:你这个词用得很好,你说的“纯粹”,我理解为不带任何目的的读,但这种读又确实能够带给我们以精神力量!是这个意思吗?  生(点头):对!  应当说这样的对

7、话是令人深思的,如果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失去了纯粹的读,那还指望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学生心中能够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呢?笔者至今记得吴非先生所批的当下语文教师“教书却不读书”,又提醒“不跪着教书”,这样的提醒与笔者自身的认知完全吻合,当然,笔者对吴非先生也有一种类似于阿累对于鲁迅的情怀,这种情怀应当是读书人所具有的,所谓“读书即是读人”,寓意不言而喻。  三、继续前进4  读书是为了寻求力量的!语文教学除了听说读写的工具性要求之外,另一要求即从文本当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人文性要求。这里需要重复或者说强调的是,

8、这种力量不是体现在文字上的慷慨激扬,也不是体现在试卷上的尽善尽美,文字的力量应当转换为学生内在的一种认识。  阿累在文末说,“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每当读到这段文字时,笔者心中总感觉一股热血往上涌,作者阿累与笔者都可视作社会中的普通一分子,笔者常想,如果国人当如阿累这般热血,那鲁迅先生或者就不需要再批评国民的劣根性了。  诚然,这不易。但先生作品的价值也正在于此,阿累《一面》文章的力量也正在于此。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