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

ID:31753005

大小:55.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7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_第1页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_第2页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_第3页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_第4页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上有太多的故事感动人心,这些故事也是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我们要学习生活中富有正能量的故事,从中得到启发,让正能量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下面为大家推荐感动中国传递社会正能量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年,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获奖名片】一一报国心皎洁【人物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

2、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

3、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6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铐。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2

4、、老骥伏栃:朱敏才,孙丽娜(体弱多病,但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9年)【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人物事迹】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6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

5、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玻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他们义务执教

6、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俩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3、心有清泉:赵久富(两次背井离乡,

7、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获奖名片】一一量与江海宽【人物事迹】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那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2016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那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了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50年前,南

8、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6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决定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陆续签了搬迁协议,2016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队伍就要出发了,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