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2014714

大小:13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1-30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模块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山西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9月(总第一次)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考查时间:80分钟考试范围:必修二)一、选择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省份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

2、地区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得到推广,故答案为D项。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不能说明西南农业己逐步实现精耕细作,排除A项;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不能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排除B项;不能根据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推断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已大大提高,排除C项。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16-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C.精

3、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农业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C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女织”的特点,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

4、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不能选择。3.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16-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一条鞭法”

5、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4.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C.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6、,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表明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本”说法绝对,排除。5.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17245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16-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

7、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C.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D.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20年与1724年相比米价有大幅上涨,而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话,只会带来米价的下跌,因此C项与表格中米价的变动原因无关,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会导致对大米的需求增加,或者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均会对米价上涨产生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