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

ID:32027039

大小:2.61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9-01-30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_第1页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_第2页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_第3页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_第4页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末民初仕进途径略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一段历史的终结。美国学者罗兹曼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特别指出:"1905年是新旧中国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必须把它看作是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基于科举制度作为官员选拔机制的定位,一段历史的终结,马上引发出另一个问题,科举废除以后,官员从何而来?研究政治学的学者已指出:11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构成了新型知识精英诞生的最为重要的知识背景和政治背景。⋯⋯其不仅颠覆了一种知识体系,也颠覆了一种绵延己久的阶层,进而颠覆了一种政治形态,新型政治精英在开始诞生。”’也如王饥森先生所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2、处在一个过去熟悉的规范与秩序皆跌得粉碎的时代,想要寻找自己的新定位,变得非常困难。著英与国家、社会,著英与群众的关系必须重新定义。”“这是很有见地的分析。本文试图从普通生员、学生等社会的基层人员入手,通过考察清末民初国家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探讨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分化流向和民初官员之来源,揭示清末民初在科举制废除后的官员选拔真空里,新型政治精英的社会上升渠道。有关中国科举制度,尤其是清代科举制度,前人多有研究。‘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商衍姿先生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这不仅是因为商衍妻先生为出身科举之人,还因为该书广引文献,对有清一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有详细的描述.5其次是

3、王德昭先生所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该书主要按五个专题进行研究,分别是(一)明清制度的递嫂;(二)清代的科举入仕与政府;(三)科举制度下的教育;(四)科举制度下的民风与士习;(六)新时势。新教育·与科举的废止。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科举制度的基本视野。‘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极为复杂的科考制度,以及几经周折的废除过程,都提供了极好的说明。除此而外,围绕科举制度,尤其是科举废除前后中国各社会阶层的走向,以往的研究也多有涉及。,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官、绅、商、学等各社会阶层展开,大体上将晚清民国时期官绅商学的社会角色、功能与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陈述与论析,这样也避免了

4、以往研究科举制度主要侧重过程描述的倾向。至于各种教育史的论著,涉及到科举制度在教育环节上的体现以及科举废除后对教育的影响,亦属自然。B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余英时先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罗志田先生的《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及《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等论文中,都提出了科举废除后四民社会解体和知识分子边缘化的问题,亦提到了新兴社会阶层进据政统的问题,与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密切的相关性。只是,余英时先生和罗志田先生在论及这些问题时,用以举证的“边缘化”知识分子,如章太炎、胡适等(个人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狭义的界定),主要是少数富于影响的读书

5、人。显然,就此问题所涉及的面向来说,还有必要立足于社会的层面,作进一步的探讨,毕竟,科举的废除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其引发的社会反响,绝非个别知识分子的走向能够代表。就本文的展开来说,还应提及的是钱实甫、刘寿林等先生分别针对清代和民国所整理的“职官年表”。其中《清代职官年表》第四册(钱实甫编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对清季主要政务大臣,新设各部侍郎、参议,各种政法衙门、军事衙门、财经衙门、文教衙门大臣等均有较详细的记录。《清季重要职宫年表》(钱实甫编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亦对从道光+年(1830年)到清亡(1911年)间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各省总督、

6、巡抚等的人员任用、调动等详为记述。《北洋政府职官年表》(钱实甫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主要记载了1912-1928年间,北洋政府历届内阁阁员、各部次长、各省军政长官、各省民政长官、巡阅使、各特区长官、驻外使节等的任免情况。《民国职官年表》(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奏编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刘寿林编著,中华书局1966年版)等对北洋政府官员亦有详细记载。这些艰苦的资料梳理工作,对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审视问题的基本资源,有裨于我们了解跨越清季和民国的官僚建制在制度上的安排。只是这些资料多限于对上层官员的记载、考察,对下级官员

7、均不曾提及,对普通生员、学生入仕之途的考察更为欠缺。更重要的是,制度安排或许也掩盖了其间所发生的活生生的社会流动,简言之,在这些列表中,我们可以了解新设置了哪些政府部门,也可以清楚各部官员变动的情况,然而却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些官员是如何走到这个位置的。所谓“晋升的阶梯”,在这里是完全被“遮蔽”的。正是依托于这些前人的研究,本文希望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探索。首先分析清末民初国家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在此基础上,则进一步探讨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的分化流向,以及民初在新型的政府建制下官员的主要来源。希望能够揭示清末民初在科举制废除后的官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