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

ID:32274880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2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_第1页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_第2页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_第3页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1年成考大语课文详解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沙理工大学自考办:http://www.173zikao.com《季氏将伐颛臾》  1、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具体来说,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

2、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

3、不欲也”、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论证方法:①演绎法、②类比法。  ①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

4、绎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阐明治国以礼的主张,是演绎法。②类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和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是类比法。(8)论据类型:孔子在论辩中采用了①历史材料、②现实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别的论据,使论点有了充分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①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现实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长沙理工大学自考网:http://www.lgzkck.c

5、om长沙理工大学自考办:http://www.173zikao.com是社稷之臣也”、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辞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诘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双重比喻。第一层: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龟玉毁于椟中”喻比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第二层: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

6、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  ②排比:“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反诘:a.“求!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c.“则将焉用彼相矣?”d.“是谁之过与?”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10)由本文引伸出来的成语:a.“既来之,则安之”、b.“分崩离析”c.“祸起萧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

7、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

8、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