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烟分区的划分

防烟分区的划分

ID:32396567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4

防烟分区的划分_第1页
防烟分区的划分_第2页
防烟分区的划分_第3页
防烟分区的划分_第4页
防烟分区的划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防烟分区的划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防烟分区的划分防烟分区是指采用挡烟垂壁(一般用有机玻璃制作)、隔墙(采用非燃烧材料的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挡烟梁等措施来划分区域的防烟空间。一、防烟分区的划分原则①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②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③通常应按楼层划分防烟分区;④特殊用途的场所应单独划分防烟分区。二、防烟分区的划分方法防烟分区一般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和要求不同,可按其用途、面积、方向划分。三、防烟分区的隔烟部位(一)设定在走廊和房间之间(二)设定在走廊中某处(三)设定在走廊和楼梯间前室之间(四)设定在楼梯间前室和楼梯间之间三、挡烟垂壁的设置要求

2、挡烟垂壁的设置应与顶棚的构造相适应,这样才能起到有效的防烟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一)不同顶棚高度的挡烟垂壁下垂有效高度顶棚高度不同时,挡烟垂壁的下垂有效高度应从较低的顶棚面1上起算。(二)顶棚材料不同,挡烟垂壁的起算位置不同1、对于格栅式顶棚,由于本身不隔烟,所以挡烟垂壁应设置在顶棚内,其下垂有效高度应从楼板底面起算;2、当顶棚材料为可燃材料时,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仍按顶棚面起算,但挡烟垂壁或挡烟隔墙应向上延伸,穿过顶棚面,并紧贴在非燃烧体楼板或顶板上,必须完全隔断,使顶棚内实现隔烟。这样,一旦顶棚烧毁,挡烟垂壁仍能起到有效的防烟作用;3、当顶棚

3、材料为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时,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只按顶棚面起算即可,而挡烟垂壁或挡烟隔墙也只紧贴顶棚面即可,不必完全隔断。(三)挡烟梁挡烟梁作为顶棚构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顶棚某处下垂一梁式构造,其高度应超过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而宽度应小于顶棚总宽度的十分之一。(四)防烟吊顶防烟吊顶是利用吊顶本身下垂的结构部分起隔烟作用,因此要求下垂部分的有效高度应超过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此外还应指出,这里所说的有效高度并非吊顶最高与最低处的高度差,而是指吊顶最低处下垂的结构部分的高度。最后要强调的是,对于同一顶棚面来说,若干挡烟垂壁下垂的高度不同时,尽管每个挡烟垂壁的

4、下垂高度都超过了有效高度,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挡烟垂壁之间都能构成有效的防烟分区。总的原则是下垂高度小的挡烟垂壁之间2所构成的防烟分区内不应包含下垂高度较大的挡烟垂壁,否则这个分区是无效的。(五)挡烟隔墙走廊两侧的隔墙、面积超过100m2的房间隔墙、贵重设备房间隔墙、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隔墙以及病房等房间隔墙,均应砌至梁板底部,不留缝隙,以阻止烟火流窜蔓延,不致使灾情扩大。第三章自然排烟方式自然排烟是借助室内外气体温度差引起的热压作用和室外风力所造成的风压作用而形成的室内烟气和室外空气之间的对流运动。自然排烟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不需要外加的

5、动力,构造简单、经济、易操作,投资少,运行维修费用也少,且平时可兼作换气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排烟的效果不稳定,对建筑物的结构有特殊要求,以及存在着火灾通过排烟口向紧邻上层蔓延的危险性等.第一节热压作用下的自然排烟一、着火房间内外的压力分布在中性层以下,室外空气的压力总是高于着火房间内气体的压力,空气将从室外流进室内;而在中性层以上则恰恰相反,着火房间内气体的压力高于室外空气的压力,烟气将从室内排至室外。二、着火房间具有上下开口时的气流状况火灾温度越高,中性层越往下移,对外排烟面积越大;下部吸入口面积增大,中性层亦往下移,对外排烟面积也就越大;上

6、部排出口面积增大,中性层越往上移,对外排烟面积越小。反之亦然。3同理,当着火房间通向非着火区域或室外的某些门窗开启时,由于着火房间内外气体的温差和门窗自身高差的存在,热压作用仍然是明显的,中性层将出现在门窗孔洞的某一高度上。三、高层建筑的中性层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热压作用,经常使其存在着上下层之间的压力差。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中性层大致在建筑高度的1/2附近,如果在中性层以下的外墙上开口,冬季发生火灾时,火灾初期不仅不能从开口部位向外排烟,相反还会从开口处吸入室外空气。这种情况下,如果防烟分区没有妥善的安排,则反而通过电梯或楼梯等竖井助长

7、烟气的传播。同样,在夏季空调时,建筑物内产生下降气流,将会招致烟气向下层传播。热压作用的大小是随着不同的建筑物的严密程度、不同的室内外温度及建筑的高度不同变化着的。烟囱效应就是在建筑物的竖直通道中,由于自然对流循环加强,促使烟气上升流动的效应。所以说,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各种管道井等竖井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造成烟气扩散流动和火灾蔓延扩大的主要途径,烟囱效应则是高层建筑烟气扩散流动和火灾蔓延扩大的重要机理。第五章机械防烟方式机械防烟就是在疏散通道等需要防烟的部位送入足够的新鲜空气,使其压力保持高于建筑物其它部位,从而把着火区域所产生的4烟气堵截于防

8、烟部位之外,同时,在着火区域采用自然或机械的方式进行排烟的防排烟组合形式。第一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