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格分析

陶渊明人格分析

ID:32396716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陶渊明人格分析_第1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_第2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_第3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_第4页
陶渊明人格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人格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 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 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 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

2、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 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 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 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始作镇军 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3、。”(《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渊明的 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 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 ;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

4、,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 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 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他 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萧统《陶渊明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 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但正如袁行霈先

5、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 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 的经理。”(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但是无论出仕还是归隐,它们所围绕的中心都是“真”,因而它们是完全正当的。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然而如以渊明之质性 而言,则归园田方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有‘违己交病'之患。

6、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 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这是诗人从彭泽隐居后的第二年春天所写,开头就点明自己从小就不迎合世俗,本性就喜爱恬美静穆的山林园 田生活。《读史述九章之九》:“远哉张公,肃然何事。……独养其志。”摆脱了现有的生存方式,不慕荣利,忘怀得失,这在诗人 心中是早有此意的,他的居官,除了一般士人共有的信念和抱负之外,更重要是以居官为途径通向更为自由的大道。不料事

7、与愿违, 渊明非但没有获得先前所希企的自由,相反失去了更为重要、更为本原的自由。“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不是世上没有安 邦定国的栋梁之才,而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几乎把所有通往正道的仕途之路全部阻塞了。所以我们的诗人“宁故穷以济志,不委曲而累 己。”他的坚定信念可见一斑。首先,他经受住了来自官方的压力。朝廷多次对他征召,都坚决顶住了:“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晋书?陶渊明传》)。“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宋书?陶渊明传》),他是真正不同于“身在江湖,心怀魏阙”之 辈的。其次,他同样经受住了生活

8、困窘的折磨,转而躬耕不怠,大有收获。渊明“任真”,因此他不言讳利,而所需不过乃正当衣食 。既不同于传统儒家鄙视劳动的观念,也异于同时代“虚谈废务浮文”的玄学家。儒家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通过读书 进而出仕为官才是正道,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方式都是不足挂齿、不登大雅之堂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