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ID:32418059

大小:89.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2-04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第1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第2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第3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第4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

2、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著(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著,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著,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

3、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

4、。‘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

5、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

6、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

7、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著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著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

8、。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