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ID:32474590

大小:122.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06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www.ks5u.com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1.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答案】B【解析】【详解】“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B正确。A提倡仁义思想。C主张“民贵君轻”;D主张依法治国思想。2.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A.继承

2、了儒家的仁爱思想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别人和自己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与儒家的“爱有差等”相对,这是“爱无差等”,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B,排除A;墨家的兼爱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排除C;墨家的兼爱思想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关,排除D。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19-A.

3、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样的分层是适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导致士阶层分化,这有助于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故A项错误;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商鞅变法推动,故D项错误。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4、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违农时……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反映了孟子反对过度的农牧渔业、林业的开发,主张遵从客观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按照农时辛勤劳动,而是说明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必要性,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与百姓生产生活的关系,故C错误;“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D错

5、误。故选A。5.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C.无为而治D.知行合一-19-【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

6、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答案】A【解析】西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形势决定的,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也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最主要

7、因素是社会经济,故A正确;B、C、D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19-【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

8、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