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

ID:32478997

大小:8.59 MB

页数:369页

时间:2019-02-07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_第1页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_第2页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_第3页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_第4页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A文】高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纲领1.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古文命题情况分析。(3-5)2.掌握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方法。(6-19)3.四道题的解题方法指导(1)断句(20-53)(2)文化常识(54-67)(3)分析概括(68-87)(4)翻译文言语句(88-366)试卷选文出处考点(共19分)2016课标Ⅰ《曾公亮传》《宋史》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翻译(10分)Ⅱ《陈登云传》《明史》Ⅲ《傅珪传》《明史》2015课标Ⅰ《孙傅传》《宋史》断句文化常识Ⅱ《来护儿传》《北史》2014课标Ⅰ《于休烈传》《旧唐书》实

2、词断句Ⅱ《韩文传》《明史》2014课标Ⅰ《马文升传》《明史》筛选信息Ⅱ《李揆传》《旧唐书》2013课标《萧燧传》《宋史》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表: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1)选材稳定,均为人物传记。传主或忠诚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善政,多为忠诚良将或贤士孝子。(2)来源比较广泛,均为历代史书,偏重于“二十四史”。2.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题型的变化:(1)2013年以前较为稳定,题型有四,即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2)2014年,题型设计有调整,用

3、断句题替代了筛选信息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实词、断句、分析与概括、翻译。(3)2015年,题型设计又有新变化,用文化常识题替代了实词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断句、文化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4)2016年,题型与2015年保持一致。3.高考文言文分值固定:选择3题9分;翻译两题10分。整体阅读方略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人物传记,这是多年没有改变的命题习惯。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阅读。从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手,寻找阅读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写作特点1.文体特点——人

4、物传记(以记叙为主)古代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或成就、特长或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2.行文思路——纺锤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主体:主要介绍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或死后所作的“盖棺

5、论定”(有时会有补叙)3.语言特点——凝练简洁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简洁,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得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要放过每一个字。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名、官名、官职名、庙号、年号、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是“死字”,不必拆开。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字数不定且不是取

6、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的字区分开来。(二)阅读方法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系.(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的习惯.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

7、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主体:知会稽县:立斗门,治水灾知郑州:有使丢失物品,公亮明察秋毫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籍贯开头: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8、,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仁宗末年:因熟知文法典宪,受首相韩琦邀,共议建储之事密州:有人盗银,大理士将其当强盗论,公亮争,最终由有司裁决。边界:契丹闹事,吏不敢禁,公亮告知赵滋,平息边害。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