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

ID:32510071

大小:366.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10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_第1页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_第2页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_第3页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_第4页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路项目工程风险评估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目录一、编制依据2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21.1评估对象21.2评估范围22、评估目的2二、工程概况22.1工程概况32.2地层岩性42.3地质构造42.4地震动参数52.5.自然地理特征5三、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63.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63.2评估办法7四、公路工程风险评估74.1总体风险评估74.2专项风险评估84.3风险分析104.4安健环危害因素分析124.5风险估测14五、活动风险源辨识155.1活动风险等级划分155.2风险等级判断17七、风险控制18八、评估结论19..一、编制依据(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

2、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国交通部【2011.5】)。(2)《进场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全四册)》(3)《进场公路工程施工总说明文件》(4)XXXX业主及监理要求(5)现已提供的设计文件(6)XXXX进场公路工程I标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1.1评估对象评估的对象是XXX公路KXXX~KXXX工程X标段。1.2评估范围评估范围为XXXX进场公路KXXX~KXXX所属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包括对安全、工期、环境以及第三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环境、质量、投资、工期等都应服从于安全。尤其要

3、重视可能导致突发性、灾害性的风险事件。2、评估目的对XXX公路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对该桥梁施工风险的识别、估计和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合理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将各类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达到保安全、保护环境、保证建设工期、控制投资、提高效益、实现建设项目的总目标。二、工程概况2.1工程概况..XXXXXX公路工程,全长XX公里进行公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过龙凹X003线县道相接,高程约XXXm桩号为KXXX,路线基本沿XXX右岸溯河而上至下库,终点位于下库大坝肩附近,高程约417.000m桩号为K

4、7+856。经XXX公司同意对XXX公路进行新建公路。本新建公路工程实际施工长度XX公里,采用路基、路面新建方案,主要是对路基进行开挖压实,然后重新铺筑垫层、基层和水泥砼面层,同时对路基、桥涵、水沟等按《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圆钢筋》(GB13013-91)、《碳素结构钢》(GB/T700-1998)、《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

5、/T228-2002)、《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2975-1998)、《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2010)、《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GB2650-2008)、《焊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13450-1992)、《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E30-200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等进行施工。本工程分为三个标段,其中第一标XXX;第三标段

6、XXX。路线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一、二、三标段路基均为8.5米,行车道宽X米,泥结碎石路肩X米。.第一标段主要工程数量有:XXXXX2.2地层岩性公路沿线地形较为复杂,属山岭重丘地形,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区内溪沟发育,冲沟多呈宽缓状,沟内多分布水田或旱地,其展布方向以NNE,NW..向为主。公路沿线地表为亚粘土,地质多为变质岩及燕山三期花岗岩植被发育较好,以松林、灌木为主,其中XXXX右岸XXXX一带高程290m以下的较平缓地段多为耕地,公路两侧分布有若干民房。路线区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侏罗系蓝塘

7、群下亚群云母角岩和长英角岩及燕山三期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岩脉。其中侏罗系蓝塘群下亚群角岩主要分布在XXXX右岸牛湖下至XXXX一带,燕山三期的花岗岩则广布于公路沿线其余区域。路线区内主要为角岩和少部分花岗岩。2.3地质构造本区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紫金~惠阳凹褶断束中部,本区东面系粤东沿海地区与南岭东西是增城—台山隆起。其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东亚第二个隆起褶皱带南段粤东沿海地区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事南缘交接复合部位,褶皱轴向和主断裂面均呈北北东或北东向展布,而相应在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及东西向挤压带和冲断裂发育较弱。区内的褶皱构造,由于遭受各

8、期岩浆岩的入侵、构造破坏,大多支离破碎,形态不完整。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规模大小不一,以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为主,形迹遍及全区,其中,由五华断裂、紫金断裂、河田断裂组成莲花断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