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

ID:32545671

大小:76.8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1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_第1页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_第2页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_第3页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_第4页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与心灵素质提升净空法师二千零七年四月十六日于郑州大学讲演一、前言  尊敬的校领导、尊敬的海内外嘉宾、各位同学:大家好!  此次净空承蒙河南省领导的邀请,参加黄帝祭拜大典。又蒙大学邀请,来到贵校参观学习,有缘与诸位仁人大德聚会一堂,谈谈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报告。净空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难得!  二、和谐安乐的泉源  中华儿女,无不自称为﹁炎黄子孙﹂。最近,我家族弟将珍藏多年的家谱给我看,厚厚的一大迭,三十三册。徐氏家族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代代相传,到我这一代,是黄帝的一百三十六代子孙。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徐氏这个姓,是从他的次子昌意传下来的。这些渊源,我们从中

2、国的家谱、历史记载都可以考查得到,非常清楚。追本溯源,对「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就会有清晰的概念。特别是此次参加祭拜黄帝的大典,更是倍感亲切。过去中国家家都有家谱,对整个家族的历史有详细记载。知道家族历史,对家族自然生起亲爱之情。能爱家者,才知道爱国。并逐渐将爱心推广至对全民族、全人类、对天地万物,达到﹁世界一家、宇宙和谐﹂的大同境界。中国人最重视家谱,实有其重要意义。  家谱中更重要的部分是家训。长辈们把老祖宗世代人生体验的精华代代相传,融会贯通,记载成文字,作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后代子孙秉承先人千百年的智慧经验结晶,可以避免走许多冤枉路。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也是人

3、类物质、精神文明的泉源。今日人类疏忽传统,疏忽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处处讲求创新,自以为进步。岂知走到尽头,无路可进,才逐渐体会传统文化的珍贵,老祖宗的智慧高明。君不见今日社会科技发达,但却同样面临着贫穷匮乏的窘境,较之以往,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以故?所谓「贫」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的缺乏,另一种是精神文化的缺乏。最近北京同学邀我和大家谈谈﹁如何进行精神扶贫、文化扶贫﹂,可见得这个问题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严重性。仔细思考,物质与精神,二者何种更重要?我们看看古今中外,大贤大圣,几乎物质生活都相当贫乏,在中国,诸位所知道的孔子、孟子,都属于清贫。尤其是孔子的学生颜回,这是夫

4、子最得意的一位门生,夫子常常赞叹他。但他在所有同学里,物质生活是最贫乏的。箪食瓢饮,吃饭连一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成一个小篓,当作饭碗盛饭;喝水用个瓢,没有杯子。过这样的生活,他非常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由此可知,幸福快乐与物质生活不相干,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探索。所以圣贤、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究竟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不是建立在物质的享受呢?印度的释迦牟尼是王子出身,十九岁放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出去求学。他一生坚持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以此为苦,反而快乐无比。当时多少国王、大臣,大富长者,都做他的弟子,都向他学习。可是世尊没有接受他们的供养,一生没

5、有建过寺庙。偶尔也接受礼请,在他们的讲堂精舍里讲学授课,讲完就走了。最后入灭在双树林间,没有在房屋里。走的时候是在野外,这个示现意义很深,是在告诉我们,幸福快乐是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与名利和五欲六尘生活毫不相关。我们必须对这桩事深刻体会,才真正知道应当放下。  三、自性本具一切万法  释迦牟尼佛年轻,王子出身,聪明绝顶,我们能想象得到,他的机缘一定非常殊胜。十九岁出去参学,印度当时所有宗教的高人,学术界的大师,他都有机会接触到。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时,认为这些宗教学术都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三个问题不能解决,第一、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诸如生、老、病、死、求不得、

6、爱别离、怨憎会等等,是怎么来的。没人知道。第二、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没人知道。第三、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也没有人知道。所以说十二年的参学不究竟,不能解决疑问。于是他再到恒河边上大树底下,静坐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一放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有的疑问统统解决了。释迦牟尼这个表演,使我们深刻领悟,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界限就在于「彻底放下」!世间的四禅八定,能突破界内的空间维次,没有把妄想、分别、执着真正放下,就叫「世间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才是「出世间法」。世出世法了了分明。换而言之,世间法你学也行,不学也行;释迦牟尼佛示现学了十二年,然后放下!  在

7、中国也出现一尊佛,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为我们示现,不识字,没念过书,也没去参过学。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他一天也没学过。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大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他怎么悟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所以,放下就是!  放下之后,他的境界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示现的境界完全相同。《坛经》上记载,他说出彻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是我们的本性、真性。中国古人也说「人性本善」,「善」的意思很广,清净是善,本来清净,没有染污。「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没有生死。「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是没有欠缺。具足什么?佛在《华严》上所说:「一切众生皆

8、有如来智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