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ID:32572606

大小:70.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2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一、单元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编排。本单元教学内容如下表:概念例1公倍数的意义例3公因数的意义练习四练习五方法例2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例4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应用用公倍数、公因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引导学生

2、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结合现实、有趣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编码的思想和方法。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求1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使学生经历和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

3、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四、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并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五、课时安排(共6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课时数字与信息………………………………1课时六、单元教学建议: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

4、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①4经历操作活动。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②在操作之后,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认识到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得到除法算式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倍数的重要一环,因为这更接近学生对倍数认

5、识的最近发展区。有的老师在教学时,直接提问:为什么能铺满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更多的学生可能从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考虑,36÷6=6,而64÷6有余数。显然这不是教师期望的回答。这时,有两个对策:一是画出长为54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虽然54÷6=9,但不能正好铺满,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边长的关系;另一个对策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小长方形边长和大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怎样用算式来表示?③进一步推想。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以刚才的操作活动和已有的认识为基础,学生还能联想到能正好

6、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认识到12、18、24等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体会公倍数是无限的。④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⑤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

7、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教学时应注意:①让学生自己填图,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直观地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概念;②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比如第23页例题的集合图,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而第24页第1题为什么不加省略号,体会每一个圆圈表示的是不同范围内的倍数和公倍数。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

8、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4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