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

ID:32595285

大小:11.29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2-13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1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2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3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4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5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6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7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8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9页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乳腺癌保乳手术危险因素分子病理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凼蓥直匿堂睦亟±婴壅生堂焦迨塞(型璺堡2治术的标本,探讨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后,在远离原发灶3cm以外其他部位是否存在一些多发病灶或癌前病变,对切片镜下观察发现的多发病灶或癌前期病变进行ER、PR及C—e南B一2的表达情况测定,预测远离原发灶3cm以外的多发病灶或癌前病变在保乳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1.材料与方法l、临床资料:2006年8月一20Cr7年6月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具有保乳手术指征的乳腺癌患者30例,行改良根治术,经病理证实均为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年龄32—64岁,平均45.5岁,原发灶肿瘤组织均为单发灶且直径≤3cm;距乳头距离均≥2

2、cm;病理类型:导管浸润癌26例,导管内癌4例;原发灶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检查均为阴性;病理分期:I期8例,Ⅱa期12例,Ⅱb期10例。所选病例均符合保乳指征且拒绝接受保乳治疗。术后行常规化疗,方案:CEF(CTX,EPI,5一FU)、TE(紫杉醇,表柔比星),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口服三苯氧胺5年,20mg/do2.取材方法:对30例行改良根治术后大标本进行立体定位。以乳头侧与肿瘤连线的垂直方向每隔1cm平行片状切开做一个切面,在远离原发灶3cm以外的切片上可疑部位取材,每例大标本取材4—6块组织,取材150块组织;并取原发灶组织(术

3、中冰冻切片证实为癌变),每例取l块组织,作为阳性对照。本组实验中共取材180块,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术前对原发肿瘤定位立体定位在远离原发灶3cm以外的切片上可疑部位取材术后对大标本进行立体定位’每隔lcm平行片状切开做一个切面取材位置凼鏊直匿堂隆亟±堑塞生堂垡迨塞(塑§生23.病理检查:常规蜡片检查,HE染色oHE染色方法步骤:包括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封固。HE染色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判定:按照《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分册中的标准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及组织学分级‘81,癌前病变作为重点观察,有以下病变:①轻度增生:腺病、小叶增生、囊性

4、增生病、导管上皮单纯性增生和轻度乳头状瘤病;②中度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和中度乳头状瘤病;③重度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乳头状瘤病;为了便于观察、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将正常上皮、轻度增生。中度增生组病变合并为复发低危险组,将重度增生及癌变合并为复发高危险组ot~14.免疫组化S—P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ER、PR及。C—erbB一2的表达。试验方法:免疫组化按S—P试剂盒(福州迈新公司产品)操作说明进行。步骤如下: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抗原修复;去除内源性过氧化氢酶;滴加封闭液;滴加一抗、二抗;滴加链霉素抗生

5、素蛋白;DAB显色;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片。免疫组化S—P法结果判定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后病变细胞着色程度分为四级,胞浆呈深棕色为强阳性(+++),呈棕黄色者为阳性(++),呈浅黄色者为弱阳性(+),胞浆不着色者为阴性(一)。同时记录各级占所在切片病变范围的百分数,凡弱阳性以上超过30%者为阳性。由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阅片o5.统计学处理各项检测数据分别进行×2检验、t检验及相关系数检验分析,以P<0.06为显著性差异。2.结果1.组织病理切片结果:1.1180块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对30例乳腺癌原发灶肿瘤组织及远离原发灶3cm以外组织150块,

6、总计180块取材组织行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如下:(表1)凼鐾直匿堂陵亟±堑塞生堂焦迨塞f兰鲤墨生2表l180块组织不同类型病变分布本组中在远离原发灶3cm以外所取标本中,正常上皮、轻度增生、中度增生、重度增生及癌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5.33%、23.33%、13.33%、16.67%、1.33%。其中2例癌变病理结果为原位癌属于多发病灶。1.2距原发灶不同范围乳腺组织各种病变的发生情况:(表2)表2一l距原发灶不同范围乳腺组织各种病变的发生情况(例,%)注:其中6例患者乳房减小,根治术后大标本在距原发灶取材范围为达到7cm。表2—2距原发灶不同

7、范围乳腺组织低危病变、高危病变的发生情况(例,%)囱苤直匡堂堕亟±婴塞生堂焦迨塞!兰塑生2表2—3距原发灶不同范围乳腺组织低危病变、高危病变的发生情况全组4.230.6463—4cm与4—5cm1.47O.2254—5cm与5—6cm2.48O.1155—6cm与6—7cmO.OlO.9326—7cm与7—8cmO.670.4187—8cm与8—9cm1.620.2048—9cm与>9cmO.41O.520距原发灶3cm以外不同范围乳腺组织低危病变、高危病变的发生情况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O.05)。2.对所取的180块组织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ER、PR及C—erbB一2的表达如下:2.1ER检测结果:(表3)表3180块不同类型病变ER表达分布从表3可以看出:ER在正常上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