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

ID:32661325

大小:92.7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4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1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2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3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4页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附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白杨树的彖征意义。3.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言论等作用和联系。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彖征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学习重点理解白杨树的彖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难点探究文小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彖征意义的。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挺立如长矛。叶叶

2、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桁伍,甘居榆枣倚。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这是讴歌我国北方的一种树。这种树就叫白杨树。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吋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來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环节二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

3、》《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自主学习民党反动派消极抗H、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人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徳、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曰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

4、领导下的抗H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字词积累主宰(zai)恢恢欲睡(yan)••虬枝(qiu)旁逸斜出(yi)••倔强(jiang)潜滋暗长(qian)••无边无垠(yin)秀硕(qi)••晕圈(yun)婆娑(suo)倦怠(ddi)坦荡如砥(di)不折不挠(ndo)纵横决荡(hdng)毯子(tdn)锤炼(chui)••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I'可得到妙语佳句。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秀硕:美而高。硕,修长。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i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

5、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Z表。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笫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变通的一种树,然而决

6、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恢恢欲睡c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

7、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环节三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7-9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什么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的句式暂退一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接着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白杨树。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作者以亲切的预期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彖征意

8、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深化,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思考不应该“就觉得它只是树”。第二个“难道”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