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

ID:32755899

大小:56.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_第1页
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_第2页
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_第3页
资源描述:

《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朝阳市2005-2011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欧勇潘萍苏淑飞于海超(辽宁省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朝阳122000)【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104-02【摘要】2005年至2011年朝阳市人间布病病例逐年增多,布病疫情防控形势渐趋紧张。全市5县2区均有新发病例报告。流行高峰一般在2〜6月份。病例以30〜50岁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关键词】布病流行特征预防控制布鲁氏菌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牛产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人主要通过与染疫动物接触而被感染。朝阳市1959〜

2、2003年人间布病疫情态势平稳,仅表现为个别年份的散发,人间布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2004年建平、喀左两县发牛了布病暴发疫情,布病病例数激增到72例;近几年布病病例数逐年升高。木文就2005〜2011年人间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布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1资料来源木文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及朝阳市疾病控制系统人间布病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结果2.1地区流行特征2005〜2011年朝阳市所辖5县2区均有新发布病病例,总病例数为270例。2005〜2011年病例数分别为23、17、18、32、5

3、2、85例。这6年中,2007年病例数最低(17例),年发病率为0.51/10万;2011年病例数最高(85例),年发病率为2.48/10万。畜牧业发达的建平县、北票市病例数居于第一、第二位,属于中心城区的双塔区、龙城区病例数为5、4例。此种情形符合布病由牧区向农区半农区和中心城区蔓延的疫情形势。2007年喀左县发生一起布病暴发疫情。具体布病地区分布情况见表lo表1朝阳市2005〜2011年布病发病地区分布2.2季节流行特征2005〜2011年朝阳市各月均有人间布病新发病例,大多数病例集中分布在2〜6月份。1月份病例数比较多是因为农村的

4、布病患者往往在农闲的1月份诊治疾病,而布病的潜伏期较长,患者主述不清发病吋间,造成1月份的病例数虚高。具体情况见表2。表2朝阳市2005〜2011年布病发病月份分布2.3人群分布特征2.3.1年龄、性别特征朝阳市人间布病病例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2岁,最大81岁。病例以30〜50岁的青壮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3.33%。发病男性远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4:1(216:54)。具体情况见表3。表3朝阳市2005〜2011年布病发病年龄分布2.3.2职业特征从6年来的发病情况看,朝阳市布病发病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270例)的83.33

5、%,屠宰者居于第二位,占总病例数的2.59%O具体情况见图1«3讨论朝阳市人间布病疫情在1959〜2003年得到有效地预防控制后,从2005年开始布病病例逐渐增多。从2005〜2011年朝阳市布病流行特征分析可见,毗邻全国布病防控形势最紧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朝阳市内的建平县人间布病病例数最多,此地区布病防控工作情况最为严峻。病例多与羊、牛及其制品接触,以农村30〜50岁男性壮年劳力为主。发病高峰为2〜6月份。这是因为每年的2〜4月份正值羊的接羔保育阶段,农牧民防控布病意识淡薄,徒手处理羊流产物。而染布病的羊、牛的流产物为人间布病的主要致病因

6、子,此种情况造成在羊产羔后每年2〜6月份的人间布病发病高峰。鉴于以上分析,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1)布病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及东北地区的畜间布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染疫动物不经检疫自由流通。⑴朝阳市建平县人间布病病例数逐年增多,始终居于全市第一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要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与畜牧、农业等相关部门沟通,密切协作。加强畜间布病的检疫免疫工作,建立检疫免疫屏障。部门之间随吋交流信息,及时淘汰病畜,净化畜群,控制传染源的输入。(2)加强布病预防控制的宣传教育。增加广大群众,特别是羊、牛养殖户对布

7、病的认知,提高养殖户的自我保护能力。在从事饲养放牧、接羔接犊等生产活动中佩戴防护用具,并U注意消毒。切断布病传播途径,减少布病的传播机会。(3)有文献报道患布病动物乳汁中含有大量病菌,也由报道食用半烤熟的肉串和肉片或饮用未消毒的牛奶及被布鲁氏菌污染的奶制品而感染布病。[2]朝阳市2008〜2011年已发现与食源性相关联的布病病例。这提示要加大乳、肉食品的卫生监督力度,保证布病疫情防控紧张的情形下的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布病的发生。参考文献⑴米景川,张庆华,尉瑞平等•内蒙古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25(

8、1):36.⑵刘会,范一海,张富斌•张北县2004〜2008年布鲁氏菌病流行态势及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25(3):2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