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

ID:327888

大小:506.5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7-07-24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_第1页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_第2页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_第3页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_第4页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晋煤集团成庄煤矿井田设计 毕业设计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井田概况及资源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煤矿隶属于川底乡管辖,井田位于泽州县川底乡原庄村北侧,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5°33′41″~35°34′54″,东经112°38′05″~112°39′29″。井田位于晋城市区西北约26km处,东南距川底乡约5km,距晋煤集团成庄煤矿铁路专用线约12km。晋韩公路从井田东南侧约4km处通过,南距晋阳高速公路约8km,距阳城发电厂约25km,侯月铁路阳城站(位于八甲口)距井田约28km,各乡村均有公路相连,向西可达侯马等地,向东可达晋城,交通运输条件方便(见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井田地处太

2、行山脉南端西侧、沁水盆地的东南缘,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区内沟谷发育中等,沟谷多成“V”字形展布,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部山梁上,海拔为1078.0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海拔为806.00m,相对高差272.00m。三、地表水系井田地处太行山脉南端西翼、沁水盆地的东南缘,地貌类型属侵蚀低山丘陵区。井田内地形大致西高东低,地表水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系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长河支流,长河位于井田外东部约4km处,其上游修建了不少水库,控制了地面迳流。本井田东部边界处有一沙沟水库,面积约0.09km2,库

3、容量约为200000m3,在干旱季节容量大幅下降,地表水大部分沿地势流入此水库中。四、气象及地震情况矿区属东亚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内四季分明。据泽州县气象部门最近40年的统计资料:无霜期202天左右,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573.8mm,最大年降水量为884.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为265.7mm45(1997年),最大日降水量为121mm(1992年5月05日),最大时降雨量为71.4mm。雨季多集中于七、八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827.8mm,超过降水量的三倍;旱季为12月到翌年2月,多年平均气温11.5℃,6~8月气温最高

4、,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8.6℃(1967年6月4日),12月至翌年2月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温度为-22.8℃(1956年1月21日);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最大冻土深度为41cm,结冻期与降雪从11月至翌年3月;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多为东南风,最大风力为7~9级,一般为3~4级。据历史记载地震台网监测,晋城地区共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次,5级以下有感地震44次,最大地震是1303年9月发生在高平的5.5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分别为0.05g和0.45s。根据国家

5、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五、水源条件矿井生活用水取自奥灰深水井,该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良好,是区域重要的供水水源,可以满足矿井生活用水需求。矿井涌水经净化处理,可作为矿井井下消防、洒水及井下用水设施用水水源,基本能满足矿井生产用水需要。六、电源条件该矿现采用双回路架空线路供电,其中一回路引自川底110kV变电站10kV线路,导线型号为LGJ-185mm2,供电线路长4km;另一回路引自东沟220kV变电站10kV线路,导线型号为LGJ-185mm2,供电线路长3km。因此矿井供电电源可靠,矿方已经

6、与供电部门达成供电协议,供电有保障。当任一回电源停止运行时,另一回仍能保证全矿负荷用电。第二节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地层45井田内地层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原庄村北部见有部分基岩出露。井田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面将本区地层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为含煤地层之基底,厚度一般大于100m,区内钻孔未揭露完全。由厚层状灰色致密石灰岩组成,质纯、性脆、夹泥质灰岩,节理发育,多为方解石充填。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厚0.0(410孔)~16.27m,一般厚10.38m。岩性主要由灰白色或

7、兰灰色铝质泥岩、灰色薄层状粉砂岩组成,底部铝质泥岩中含褐铁矿(山西式铁矿),层位不稳定,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一般厚56.74~94.20m,一般厚88.03m。主要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和煤层。灰岩中生物碎屑含量15~30%,以腕足类、腹足类、螺类为主,少量蜓类、羊齿类等,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一段(C3t1):K1砂岩底至K2灰岩底,平均厚18.89m。由泥岩、中粒石英砂岩、细砂岩及煤层组成。区内K1砂岩有时不稳定,局部地区15号煤层与本溪组铝质泥岩直接接

8、触。15号煤层位于该段顶部,煤层厚2.75~3.84m,平均厚3.30m,全区稳定可采。二段(C3t2):K2灰岩底至K4灰岩顶,平均厚29.33m。由石灰岩(K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