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

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

ID:32802089

大小:55.4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_第1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_第2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提问的策略张维琼(大竹县白坝乡中心小学大竹635148)【内容摘要】: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学习,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牛的学习兴趣,同时乂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木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提炼了几点如何灵活运用提问艺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策略。【主题词】:课堂提问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策略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釆用的一种重要方法。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牛

2、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牛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木控制手段。”正确运用好提问的艺术,对于激发学牛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牛积极开展思考,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实施好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有以下策略可供采用:一、制造矛盾来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提问来制造学牛心理上的矛盾,打破学生学习心理上所处的平衡状态,造成认知冲突,激起求知探索欲。课文材料自身的矛盾因素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它,并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提示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

3、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把握住这句话中的“矛盾”向学生提问:“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乂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架“桥”引“渡”式地提问。V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学生理解往往会遇到障碍,感到困难,教师要利用一系列的提问来架起“桥梁”,帮助学生接通思路,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步步深入。如教学《麻雀》一课吋,学生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就可以通过架桥引渡式的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老麻雀的母爱精神,教师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己斗不过猎狗,却要从树枝上

4、飞下来呢?”学生冋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教师又问:“这强大的力量又是什么力量呢?”学生陷入沉思而不解,教师又引导:“老麻雀这样做是为了谁?”学生冋答:“是为保护小麻雀。”教师又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冋答:“是老和小的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教师又引导:“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不惜和猎狗做斗争,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学生恍然大悟:“这是母爱的力量。”三、根据学生思路来提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着他们考虑问题往往以自己的感性经验和情趣意向为标准,容易造成教师提问的思路与学生想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教师提问要把准学生的思路,尽量估计

5、学生对问题可能产生的思维方向,并做好准备。这样所提的问题才能既使学生寻找到满意的答案,又能懂得如何思考问题。如教学寓言《刻舟求剑》,教师的思路的“刻舟”,而学生的思路在“求剑”上,因为学生喜爱宝剑。有教师问:“为什么在船上刻上记号不能把剑捞上来呢?”出现学生这样冋答:“老师,你讲错了,这把剑是以捞上来的,如果这个人是哈利波特,剑就可以捞上来了。”四、运用变式来提问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只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也叫运用变式来提问,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要使学生掌握卷云的特征,一

6、般的提问为:“卷云有什么特征?”不改变这个问题的实质,变换一个角度,提问为:“有些云叫卷云,这里为什么要用‘卷&rsqu。;字?”这样提问,就更有新颖性,刺激性。五、浅文深问式提问。课文中有此内容,文字比较浅显,学生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但是,深入理解这浅显文字中蕴含的较深层意思,对学生学习全文有重要作用,教师就要从浅显的文字中提出深思的问题。如《狐假虎威》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教师从这浅显的文字中提出一个深思的问题:“同学们想一想,这一前一后到底是谁在前,谁在后?”学生冋答「'狐狸在前,老虎

7、在后/教师又问「'你有什么根据?”学生各自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课文插图是这样画的,有的说课文中的句子讲道说是狐狸带着老虎,所以说是狐狸在前,老虎在后。于是教师又趁势提问:“如果把课文中狐狸说的话:‘我带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改成‘我跟着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会是什么结果?”学生马上反映过来:“肯定会被老虎识破狐狸的诡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对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就理解的更加形象和深入。六、投石起浪式提问。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对提问作岀回答后,会认为已找到了正确答案,思维活动渐渐地平静了下来,

8、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教师此吋又提出问题,犹如在刚要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石”,再次激起“波浪”,引起学生思考。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