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

ID:32806021

大小:55.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_第1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_第2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_第3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高效课堂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自信心,有利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是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高效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98-02一、以数学典故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效课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叙述这样一个数学典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象棋的发明者,于是就问象棋的发明者有什么

2、要求,发明者说:“请在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放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里放2课麦粒,第三个格子里放4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的两倍,直到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国王不假思索地就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请同学们思考国王能否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同学们积极投入思考,很快地意识到这是求1+2+22+-+263的和,教师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这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的求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二、以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进高效课堂在“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

3、极探究,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民营企业去工作,试用期满后,老总对这位大学生很赞赏,有意想留他。就问该大学毕业生在待遇方面有什么要求。这位大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给老总选择,其一:工作一年,月薪5000元;其二:工作一年,第一个月的工资为20元,以后每个月的工资是上一个月的2倍。此时老总不假思索就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于是他们之间就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一年后这位老总才发现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方案,这是为什么呢?由此为切口导入新课。使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体会等差、等比数列与日常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流、讨论、推导与归纳,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有利于促进高效课堂。三、创设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从而促进高效课堂四、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强化认知,促进高效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因此在教学时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趣味性情境:假设”幸运52”现场,让学生

5、猜商品价格的游戏。(一件商品,价格1000〜2000元。每次猜后老师会给出“高了”、“低了”的提示)方案1:随机猜测;方案2:每次增加100元地猜测;如:1100,1200,…方案3:每次取价格范围的中间价格进行猜测;问题1:老师的提示“高了”、“低了”在猜测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问题2:要快速猜出,哪种方案更可靠保险。此时学生所面临的是熟悉的、常见的,可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强化认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高效课堂。五、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便于理解重点、难点,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矛

6、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在于把人吸引住,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楼不发”的著名论断。“愤”、非”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心理状态,而矛盾是激发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最佳途径。如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列举如下一个例题:学生在听完上面的两种解法后,很快就会发现至少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学生积极寻找错因,然后教师点拨错因,同时教师再给出正确的解法。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波澜迭起的教学,形成了冲突的问题意境,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从而促进高效课堂。参考文献:[1]肖川.高校

7、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2]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