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ID:32825878

大小:54.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第1页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第2页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旺苍县三江镇中心小学校何伟《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生生活,促进学乞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一、转变思想,树立主体教育的观念因为品德课效果的好坏关键是要看品德的“内化”程度如何,而“内化”的前提就是要引起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上品德课的

2、老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关系,想方设法的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体验,为其所接受。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因材施教,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水平来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与此同时充分挖掘生活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为师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氛围中充满人性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思考,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欢

3、乐,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二、诱发情感,因势利导俗话说:“情通理达。”道德情感会驱使人们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都较强,他们不喜欢别人的训斥、说教,甚至对大人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因而,思品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一是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平等气氛。老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探讨的语气与学生谈话;以赞许的冃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鼓励学生谈谈自己

4、的观点和看法,畅所欲言,各舒已见。二是要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知识经验不丰富,难以体会课文内涵的特点,借助电化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一课,先播放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对水、空气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录像。使学生引起共鸣,感受到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难堪。这样,把媒体激情与老师语言传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受教育。三是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的自觉性也在增长。他们懂得道理,学有榜样,认为对的会积极去做,认为不对的,也会约束自己。小学生对榜样的具体形象模仿快,学得也快,老师要充分以挥榜样的力量。老师要充分利用每单元的格言、名人名言

5、,强化观念,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

6、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居民生活废水和厕所粪便亡接排放在河中,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守区干部,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还碧水蓝天”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小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

7、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徳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之,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少说空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