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ID:32937559

大小:57.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_第1页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_第2页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_第3页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_第4页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96-01《新课程标准》希望学生”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蔡元培曾经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髙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

2、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作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像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或附着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

3、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4、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1.开源引流挖掘美是第一步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

5、贵品质……O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1.披文入理是鉴赏美的关键一环语文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

6、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

7、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

8、”,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1.潜移默化升华美是以审美为桥梁渗透德育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