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ID:33238028

大小:57.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2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1页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2页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3页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4页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大学语文论文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斐然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体裁丰富,主题多有创新,有的诗歌阐述哲理,有的是与友人赠别唱和,有的诗是属于家训,但最主要的、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则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向往隐居生活,追求恬静淡泊、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61-02[作者简介]王亚

2、慧,赤峰学院文学院教师。一、陶渊明田园诗分类陶渊明的全部诗作中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方面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描写恬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悠闲惬意的情感。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把田园自然风光当作与黑暗现实、浑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个世界,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寄寓了美好的人生理想。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

3、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抒发了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诗中首先写入俗之苦,次写田园之美,最后写归田之乐,层次井然。诗人称现实社会、官场为俗,把它比作“尘网”、“樊笼”,感到生活于其中就像“羁鸟”、“池鱼”一样,没有了个性与自由,丧失了天真纯朴的本性,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彻底否定,抒发了误入仕途的悔恨之情。与此相反,作者以纯熟的笔法,高度的热情描绘了田园风光:从近看,有八九间草房,周围是十余亩土地,房前屋后栽种着榆柳、桃李,这一点染,素淡的环境顿然呈现出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往远看,那村落迷蒙、炊烟袅袅、一片静穆的背景里,蓦然

4、传来“狗吠”、“鸡鸣”的清晰声音。远近互衬,动静结合,创造了分外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再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说明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后六句写隐居生活的乐趣,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在暮霭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虽然诗中说“欲辩已忘言”,但透过诗中永恒的南山、美好的山气,自由的飞鸟等,都可以看到那种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在自然永恒、自由、美好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5、。其次,描写“躬耕自资”的田园劳动,表达怡然自得的感情。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认识到劳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因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劳动虽然艰辛,并且劳动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他的衣食问题,但他却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现实的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陶渊明就是带着这样的认识与信念参加劳动的。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用优

6、美的意境去表现劳动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从下种、出苗、锄草,到写归途景物,到最后道出意愿与决心。诗中南山、草木、月夜、夕露,构成清新静谧的优美意境。可以感觉到,诗人在这里写劳动并不是在突出劳动本身,而是表达一种情绪,他不为“草盛豆苗稀”而叹惋,也不为“夕露沾我衣”而不悦,他在这里深深滴寄寓着对自然的热爱和重返自然的喜悦。再次,描绘“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表达平等社会的愿望。诗人在长期的田园生活中与淳朴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在一起谈论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时复墟曲人,披草

7、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他与百姓日益亲密,情感息息相通,因而对他们的痛苦艰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他们的理想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在《桃花源诗并记》中,他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桃花源里的环境和谐悠闲,人与自然融而为一,“桑竹重余荫,菽稷随时艺”,“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这里人人劳动,生活安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无需法纪,不设君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这种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定的

8、社会图景与现实社会构成鲜明对比,从而否定了君臣、王税、暴政、战乱、礼制、法规等先行的一切封建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