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ID:33319734

大小:2.29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2-24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_第1页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_第2页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_第3页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_第4页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图分类号:DOUDC:300密级:学校代码:诃{I£解名尢学硕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公开10094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Studyon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development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论文开题日期:冯子琦赵丽欣教授政治学理论政府与行政管理2013年12月6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程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敝作者c签鼽刍南珧年l\月“日’糯撕确认。蚴:易袱训莎年/『月形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论文作者(签名):圆却卫S引1月蝎日。指导教师(签名):"7/o啤f1月硼II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的时代己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和公民之间需要一种新型的互动合作关系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公民的利益需求,将公民参与引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从而使制定出的政策更加体现民意。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必然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有效的机制,确保公民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民的参与程度己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正说明了公民参与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本文基于公民参与理论、十八大报告、农村民主自治管理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采取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的手段,以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希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本文加上引言共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大背景,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热情高涨,如何为公民依法参与公共政策、创造和谐有序的政治氛围和制度提供保障,真正实现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从创建新中国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做这个选题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现实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并分别从国内国外两方面阐述了课题研究现状。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创新性的结合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这一选题。正文第一部分是相关基本理论概述,包括了“公共政策”、“公民参与”核心概念的界定,并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即人民主权理论、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善治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这些理论为接下来研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正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指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经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目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而且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和水平日渐提高,参与方式III 也日渐多样化,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实践的开展也在不断深入。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公民还不能很高程度的参与政策制定,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还存在缺乏主动性、随意性,参与的过程中还存在信息沟通不通畅、缺乏制度保障和组织依托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我国经济水平总体不高,进而造成不同阶层、地区的人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不同和公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次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公民的参与主体地位,弱化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再次是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缺乏公民参与的制度安排,从而限制了公民参与水平的提高;最后是公民社会发育不全,现有的民间组织参政能力普遍不强,缺乏自主性,不能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的组织依托。正文第三部分是对策部分,针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指出要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首先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提高公民的素质,这需要我国积极的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文化教育的提供和关注农村农民;其次应营造参与型的文化氛围,这需要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和强化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机制,分别从拓宽公民参与行政信息公开机制、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完善社会议政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5方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是要积极发展公民组织的参与形式。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制度 Studyon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developmen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vity,theeraoftodayhasenteredintoan’informationage”,thegrowingmaturityofmarketeconomy,thegovernmentinchargeofpublicmanagementfunctionisfacedwithnewchallenges.Onekindofnewinteractionbetweengovernmentandcitizencooperationisnecessarytoachievethemaximizationofpublicinterests,whichrequiresmanagersmusttaketheinterestsofthecitizendemandimoaccountwhenmakingpolicies,andintroduce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topublicpolicyformulationandfinally,thepolicywillreflectmuchpublicopinion.Thereforeinthemodemsociety,thegdvernmentmustattachimportancetocultivatingcitizen’Sparticipationanddemocraticconsciousness,takefeasiblemeasures,establishaneffectivemech撕smtoensurethatcitizenscanparticipateindemocraticpolfficsconstructionthroughnormalchannels,exerttheirdemocraticdecision‘making,democraticsupervision,democraticmanagement,trytoachievedemocratizationandscientificprocessofdecisionmaking.TheparticipationofcitizenshasnotonlybecomeanimportantindicatortomeasuretheadmiIlistrativemanagementcapacity,butalsodemonstrates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playing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people’Ssociallife,reflectingthegrowinginfluence.Basedonthetheoryofcitizenparticipation,thereportinthe18山CongressofCPC,thetheoryofruraldemocraticautonomymanagement,thetheoryof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usingliteratureresearchandempiricalresearchmethod,bymeansoffieldsurvevandindividualinterview,thispaperexpoundsthecamptownwinsthecampvillageinHebeiprovinceinthe”oneprojectonediscussion”CaiZhengJiang栅theinvolvementofpolicy.furtherprobesintothedevelopmentofcitizenparticipationinthestatusquo,analysisoftheachievementsintheprocessofcitizenparticipationin,theexistingproblemsandcauses.accordingtotheempiricalresearchonsomehopeoffeasiblecountermeasuresareDutforwardThispaperisdividedintothreepartsexcepttheintroduction.Intheintroduction,Ianalysethebackgroundofthetopic,thedevelopmentofmarketeconomyinChina,providethenecessarymaterialandspiritualfoundationforcitizenparticipation,theenthusiasmofcitizenparticipationinthepublicpolicy,howtoprovideV securityfor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decision-making,createaharmoniousandorderlypoliticalatmosphereandthesystemtobuildaharmonioussociety.Inthiscontext,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dotheresearchbothintheoryandinreality.Andseparatelyfromthedomesticandforeigntwoaspectsoftheresearchstatusquo.Intheprocessofwriting,thepaperusestheliteratureresearchmethod,theempiricalresearchmethodtofollowthe”putforwardtheproblem.Analysisoftheproblem-solvingtheproblem”,thelogicofthinking,theinnovationofthecombinationofcaseanalysisofpublicpolicyformulationofthecitizenstoparticipateinthistopic.Thein'stpartisoutliningrelatedbasictheories,includingcoredefinitionof‘publicpolicy’and‘citizenparticipation’,andanalyzingthetheoreticalbasisfor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making,namelypeople’Ssovereigntytheory,democratictheory,goodgovemancetheory,newpublicservicetheory,which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thefollowingresearchon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making.Thesecondpart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formulation,pointingouttheachievementsandproblems,andanalyzingcausesofproblems·Throughempiricalstudy,thecurrentinstitutionalsystemof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makinghasbeeninitiallyestablished.Thelevelofawarenessabout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developmentisrising,andthewayofparticipationhasbecomevarious.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practiceundertakenbycitizenparticipationisdeepeninginpublicpolicymaking.Howeverduetovariousimpact,citizenscannotparticipateinpolicydevelopmentatalli曲degree,whichislackofinitiative,arbitrariness·Thereexistsomeproblemsintheprocesslikenoclearinformationcommunication,lackofinstitutionalandorganizationalrelyingandreasonsfortheseproblemsaremultifaceted.Thefirstisconstraintsofsocialproductivity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saIIesult.theoveralllevelofChina'seconomyisnothigh,whichcausesdifferentdegreesofparticipationindifferentsectorsandregionsandlowcitizenoverallquality.ThesecondistheirlfluellceoftraditionalpoliticalculturethatseverelyrestrictstheparticipationofcitizensinmedominantDositionaIldweakenstheawarenessoftherightsofcitizens.Thethirdisinsufficientsystemsupplyofcitizenparticipation,lackof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forcitizenparticipation,thuslimitingtheimprovementofthelevelofcitizenparticipation.TheVI lastistheincompletionofcivilsociety,thecurrentcivilsocietyorganizations’capabilityisgenerallynotstrong,andlackofautonomy,whichcannotbeaneffectiveorganization.Thethirdpartisthecountermeasure.Targetedimprovementmeasuresareproposedintermsoftheissuesandtheircausesforand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making,pointingouttheneedtoimprovecitizenparticipationinpublicpolicydevelopment.Thefirstistodeveloptheproductivityvigorouslyinordertoimprovecitizen’Squality,whichneedstodevelopthemarketeconomypositively,strengthenculturaleducationandpaycloseattentiontoruralfarmers.Thesecondistocreateaparticipativecultureatmospherethatrequireschangingthegovernment’Sconceptofgovemanceandintensifyingcitizen’Ssenseofparticipation.Thethirdistoestablishandcompletethesystemofcitizenparticipation,thesolutionsareproposedinfiveaspects,broadening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administrativeinformationdisclosuremechanism,establishingthegovernmentresponsemechanism,perfectingsocialmassesmechanism,strengtheningsupervisionmechanism,andimprovingthelegalprotectionsystem.Theistodevelopformsofcitizenparticipationactively.Keyword:PublicpolicyCitizenparticipation.InstitutionVII 目录摘要⋯⋯⋯⋯⋯⋯⋯⋯⋯⋯⋯⋯⋯⋯⋯⋯⋯⋯⋯⋯⋯⋯⋯⋯⋯⋯⋯⋯⋯⋯⋯⋯⋯.III英文摘要⋯⋯⋯⋯⋯⋯⋯⋯⋯⋯⋯⋯⋯⋯⋯⋯⋯⋯⋯⋯⋯⋯⋯⋯⋯⋯⋯⋯⋯⋯⋯⋯⋯.V引言⋯⋯⋯⋯⋯⋯⋯⋯⋯⋯⋯⋯⋯⋯⋯⋯⋯⋯⋯⋯⋯⋯⋯⋯⋯⋯⋯⋯⋯⋯⋯⋯⋯⋯.1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概述⋯⋯⋯⋯⋯⋯⋯⋯⋯⋯⋯⋯⋯⋯⋯⋯⋯⋯⋯.6(一)核心概念界定⋯⋯⋯⋯⋯⋯⋯⋯⋯⋯⋯⋯⋯⋯⋯⋯⋯⋯⋯⋯⋯⋯⋯⋯⋯⋯.61.公共政策⋯⋯⋯⋯⋯⋯⋯⋯⋯⋯⋯⋯⋯⋯⋯⋯⋯⋯⋯⋯⋯⋯⋯⋯⋯⋯⋯⋯⋯.62.公民参与⋯⋯⋯⋯⋯⋯⋯⋯⋯⋯⋯⋯⋯⋯⋯⋯⋯⋯⋯⋯⋯⋯⋯⋯⋯⋯⋯⋯⋯.63.善治理论⋯⋯⋯⋯⋯⋯⋯⋯⋯⋯⋯⋯⋯⋯⋯⋯⋯⋯⋯⋯⋯⋯⋯⋯⋯⋯⋯⋯⋯104.新公共服务理论⋯⋯⋯⋯⋯⋯⋯⋯⋯⋯⋯⋯⋯⋯⋯⋯⋯⋯⋯⋯⋯⋯⋯⋯⋯⋯10(二)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ll1.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112.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正确性⋯⋯⋯⋯⋯⋯⋯⋯⋯⋯⋯⋯⋯⋯⋯⋯⋯⋯⋯⋯⋯123.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和调整⋯⋯⋯⋯⋯⋯⋯⋯⋯⋯⋯⋯⋯⋯⋯⋯⋯⋯⋯⋯⋯124.提升组织凝聚力及个人发展⋯⋯⋯⋯⋯⋯⋯⋯⋯⋯⋯⋯⋯⋯⋯⋯⋯⋯⋯⋯⋯12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3(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分析⋯⋯⋯⋯⋯⋯⋯⋯⋯⋯⋯⋯⋯⋯⋯⋯131.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取得的成绩⋯⋯⋯⋯⋯⋯⋯⋯⋯⋯⋯⋯⋯⋯⋯⋯⋯132.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15(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问题的成因分析⋯⋯⋯⋯⋯⋯⋯⋯⋯⋯⋯⋯⋯⋯17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17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183.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194.公民社会发育不全⋯⋯⋯⋯⋯⋯⋯⋯⋯⋯⋯⋯⋯⋯⋯⋯⋯⋯⋯⋯⋯⋯⋯⋯⋯21三、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对策研究⋯⋯⋯⋯⋯⋯⋯⋯⋯⋯⋯⋯⋯⋯⋯⋯22(一)发展生产力,提高公民参与的主体素质⋯⋯⋯⋯⋯⋯⋯⋯⋯⋯⋯⋯⋯⋯⋯.22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22.提高公民的主体素质⋯⋯⋯⋯⋯⋯⋯⋯⋯⋯⋯⋯⋯⋯⋯⋯⋯⋯⋯⋯⋯⋯⋯⋯22(二)开展文化建设,营造公民参与的文化氛围⋯⋯⋯⋯⋯⋯⋯⋯⋯⋯⋯⋯⋯⋯.23VfIT 1.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232.强化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25(--)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公民参与的保障机制⋯_⋯⋯⋯⋯⋯⋯⋯⋯⋯⋯⋯⋯..26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262.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29(四)培育公民组织,拓展公民参与的适宜形式⋯⋯⋯⋯⋯⋯⋯⋯⋯⋯⋯⋯⋯⋯.30结1沧⋯⋯⋯⋯⋯⋯⋯⋯⋯⋯⋯⋯⋯⋯⋯⋯⋯⋯⋯⋯⋯⋯⋯⋯⋯⋯⋯⋯⋯⋯⋯⋯⋯⋯⋯⋯⋯⋯⋯⋯⋯⋯⋯⋯⋯32参考文献⋯⋯⋯⋯⋯⋯⋯⋯⋯⋯⋯⋯⋯⋯⋯⋯⋯⋯⋯⋯⋯⋯⋯⋯⋯⋯⋯⋯⋯⋯⋯⋯⋯33附录⋯⋯⋯⋯⋯⋯⋯⋯⋯⋯⋯⋯⋯⋯⋯⋯⋯⋯⋯⋯⋯⋯⋯⋯⋯⋯⋯⋯⋯⋯⋯⋯⋯⋯35后记⋯⋯⋯⋯⋯⋯⋯⋯⋯⋯⋯⋯⋯⋯⋯⋯⋯⋯⋯⋯⋯⋯⋯⋯⋯⋯⋯⋯⋯⋯⋯⋯⋯⋯4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4lIX 引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问题的提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广大人民群众不管是文化生活,还是生活水平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是由于我国近年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力发展,使公民管理社会事务的的热情逐渐提升,此外,随着我国在国际和国内环境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而扩大公民参与已成为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政治现象,这也从客观上对公共政策的体制方面提出来新的改革要求,就是在当今世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确保公民按照法律程序参与,营造先进的政治民主环境,完善公民参与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直追求的社会发展方向。在延安,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新农村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紧紧依靠民主制度的建设,团结各族人民和各行各业的人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就提出实现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在这之后,我国学术界开始更加注重政策科学的研究。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提出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治国纲领。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建设公众参与的政策制度成为了一个近期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述“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十八大报告中更深一步的明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从历届政府的治国理念中可以看出,加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进程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先进的政治文化的普及,使得在社会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想法也日渐高涨,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公民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的公共政策过程中,这样也为我国政治体制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我国学术界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理论研究 才初有起色,还缺少理论支撑,导致整个领域还存在很多空白,还需大力的发展。2.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也逐渐发展起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和公民需要进行合作,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沟通,即通过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出的意见,使政府制定出的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所以在当今国情下,政府要想实现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化,政府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且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能够顺利的参与公共政策,发挥其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作用,努力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决策。从公民的参与程度,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从这可以看出,在公民的生活中,公民的参与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参与,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保证我国政治环境的稳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保障经济长足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参与的整个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这对于推动公民的有序参与,规范和引导公民参与政策的发展,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公民参与这个问题是政治理论界重点研究课题,国外国内学者,分别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做了深入的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理论,是最早出现的关于公民参与的理论。而近代对公民参与领域的研究,则是从公民参与和民主理论延伸出来的相关理论。由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与整个社会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引起了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不同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经过多年的研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问题研究已逐渐成为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从研究水平高低和取得的成果多少来看,处于较高的研究水平则是美国的学者,如在《论民主》这一著作里,美国著名经济学专家科恩认为“民主过程的本质就是参与决策”n1,科恩观点表明,在一种制度中,不管是以那种方式,社会上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影响全体成员利益的决策中去,这种政治体制,就是民主。在西方的学术界里,“参与式民主”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曾被一度认为是解决西方社会公共管理存在的诸多困境,特别是解决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层次的 道德冲突,以及多数人无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困境的出路。在西方学者巴伯等的眼中,“参与式民主”表现为一种政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参与的每个公民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进行有秩序充满信任的沟通,最后得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从现今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己深入到谈论生活中,那些可以掌控的、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仅在价值观和理论分析框架上做浅显的构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更重要的是监督行政程序和行政活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投票行为上。行政价值更重要的作用是行政民主化。关于民主的定义,达尔提出,最少存在五项衡量标准:①有效的参与:②投票的平等:③充分的知情:④对议程的最终控制:⑤成年人的公民资格皿1。这都是从政府和公共管理者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2.国内研究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公民参与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理论积淀,在90年代后期,国内政治学界开始重视这个课题,并积极的参与研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问题研究现状有以下方面:首先,研究民主与公民参与机制和现象,并就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学者陶东明等详细阐述了我国政治参与起源、历程,这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系统和整体地进行分析,他们的观点在《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中有所体现,该书还从规范化为主的角度探讨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机制,这是机制研究方面的研究。在《非制度政治参与一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一书中,方江山学者对中国农民的!tP-N度参与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作了探讨。在《中国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之书中,吴利平学者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大量资料和事实做依据,分析研究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方式和意义、具体制度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国社会转变时期很有代表性。赵城根学者在《民主与公共决策》一书中,试图建立一种民主理论,这种民主论文是以政策制定为核心,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其次,详细研究了有关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现实操作方面,即针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存在的具体问题。这些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作用和意义、有关民主政治、如何构建科学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陈振明主编的《政策分析》、李伟权著的《政府回应论》等著作都涉及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总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做了具体的研究,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问题上,集中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综合知识。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自2008年开始,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新的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河北省制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胜营村积极的响应,利用本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优势,积极的参与到公共政策中。本文通过在胜营村的实际调查研究(见附录),采用理论和对比的研究方法,结合案例,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提出问题,并根据现实分析问题,最后提出有针对性建议的研究思路。针对胜营村的具体情况,总结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对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希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本课题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是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分析。第三部分是公民参与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希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顾名思义,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立足于课题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并从文献中摘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进而去分析研究课题的方法。本论文的写作,通过查阅知网,浏览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大量文献,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搜集了大量相关的期刊文章和学位论文,通过省图书馆查阅与本文相关的书籍。通过人民日报,河北日报搜集了相关政策理论和最新研究数据。所查阅的资料为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论证材料。(2)实证研究法本文基于公民参与理论、十八大报告、农村民主自治管理等理论,采取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的手段,以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河北省胜营镇胜营村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下的参与情况,进一步探讨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希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四)创新点与不足1.创新点本论文通过附录中河北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案例,来具体分析公共政策制4 定中公民参与存在问题以及成因。2.不足由于搜集资料不全面,加上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途径的表述不够全面。 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概述(一)核心概念界定1.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现象很多,其中政策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深受众多的公共政策的影响”口1。政策科学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产生以来,许多国内和国外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自己的学术背景出发,对政策这一概念作了详尽的权释。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西方行政学的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就认为:“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H3。著名的美籍加拿大政治学家、政治系统学说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则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陆3。公共政策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共政策是一种行动计划或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并且只能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威作为制定主体,经过符合法律的程序制定的具有某种特定目的的行动准则和方案。其中,公共政策与利益相关,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政策就是对资源的一种分配,而这种分配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确切的说,伊斯顿最早的研究揭示了政策和价值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政策不是要停留在分配的活动阶段,而是要形成最终的方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共政策,一般是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相关公共问题,为了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而作出的行动或不行动的决策。一般从公共问题出现开始,中间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政策反馈等环节,这诸多环节构成了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m1,在这一过程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公民的参与。2.公民参与古希腊雅典时期,理论界有了直接民主模式,这是公民参与概念的最早形式。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公民参与则表现为黑格尔(Hegel)的“公民社会观”、洛克(JohnLocke)和密尔(JohnS.Mill)提倡的民主理论。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哈贝马斯(J.Habermas)提出的的“公共领域”论点则是公民参与的表现形式,随着理论界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主张“公民参与”的新公共行政学派,一直到七十年代,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种运动中,理念和历史上其他运动都有所不同,初次提出了政府与6 公民社会合作治理的观点。直N--次世界大战前后,研究比较政治学的一些西方学者,才提出来公民参与这一概念完整和清晰的界定。例如政治学学者阿尔蒙德等在比较了西方5个国家后,根据这5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政治发展阶段的背景,得出结论,在多个国家之间,公民参与可以成为衡量“公民文化”差异性的指标,也可以说,“公民参与是指人民通过投票、组党、加入政治的利益集团等活动,用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之决定的行动”盯3。“而中国古代的参与政治基本上是君臣共谋政治决策之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隅1。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民参与是指对某项公共事务或政策具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直接涉入政策过程中,以影响政策结果或了解、熟悉有关该政策信息的一种咨询活动”四1。从公民参与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民参与的几个方面:第一,参与主体,即“谁参与”,可以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第二是参与的客体,就是在那些方面参与,目前在我国生活中,公民参与的范围非常大,涵盖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参与领域,因此,有部分学者直接就把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混为一体。而用政治学角度分析,公民参与的概念,是完全和政治参与不同的,政治参与主要是国家政治领域的参与,范围比较狭小,而整个国家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领域,公民都可以去参与。三是参与的途径,政策制定中涉及到的公民参与,这就要求决策者在现实社会中当制定政策时,在决策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广泛的联系群众,充分发扬民主,使整个决策过程中人民群众能真正地参与进来,这种参与的过程还需决策者提供各种各样有效的信息渠道,方便人民群众有效的参与,使人民群众能够对要制定的政策发表自身的看法,提出解决思路。从以上看来,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过程,就必须加强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程度。公民参与的方式包括“制度化参与(大选中的投票)、非制度化参与(游说、批评建议、游行示威)。¨叫”政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随之参与和主体意识也会有所提升,公民参与的方式,也会由公民个人去参与,转为公民参与相应的组织去参与,由非制度化参与转向制度化参与,这是更为理性地参与,并由此建立了“市长接待日制度”等一系列新形式。整体而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既能保障公民权利和利益,又能让社会充满正义,能促进科学民主的发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等。此外,参与还可以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利益,还可以实现科学民主的社会事务管理进程等等。(二)相关理论基础 1.人民主权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人民主权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提供了理论支撑给诸多民主理论,有学者对这一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即我们要从思想层面,意识到这种原则的重要性,而在实际,人民主权原则是最高的法律,同时托克维尔说:“人们在人民主权原则的名义下进行战斗并取得胜利,人民主权原则成了法律的法律”n¨。这一原则也为许多国家制定法律指明了方向,如:“在我们的政府里,至高无上的、绝对的和不受任何控制的权力由人民掌握着。如果说我们的宪法是高于我们的立法机关,人民则高于宪法”n21。虽然这种原则在实际中并不适用,但在立法的过程中,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等等,人民主权原则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理论,可以让公民参与成为合法的参与。一般而言,人民的意志始终是最高意志,这是人民主权理论核心思想。托克维尔提出:“人民以推选立法人员的办法参与立法工作,以挑选行政人员的办法参与执法工作。可以说是人民自己治理自己,而留给政府的那部分权力也微乎其微,并且薄弱的很,何况政府还要受人民的监督,服从建立政府的人民的权威”n3|。他认为,人民所需要的要求,就该反映在公共政策里。学者霍尔巴赫也提出人民意志始终是最高意志的观点,他说:“人民的意志始终是最高意志,人民的权力始终是不可剥夺的权力。他们的权力产生在其他一切权力之一前,对一切权力都居优胜地位"u4I。虽然在人民主权的认识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民主理论的基础是靠人民主权理论来支撑,这是不容置疑的。人民主权这一基础理论决定了公共的行使必须以人民利益出发点,即国家权力的目标是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在任何情况下,公共权力的行使,都不能损害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人民主权理论同时确定了公民是政府决策的主体,人民主权理论的现实体现则是公民参与公共决策。2.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民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观之一。最早对公民参与的民主理论有研究的,是在《社会契约论》这一著作中卢梭提到的公民参与的问题,在此著作中,卢梭阐述了“公意"的概念,他认为讨论公共问题时必须要涉及到公民的参与,他假设公民都拥有同等的政治资源和参与政治的基本权利,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时,他还解释了民意和政策之间的关系。随着理论界研究的发展,作为参与民主理论的代表,学者提出了“参与民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民的参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帕特曼认为,在决策过程中,公民应平等参加,公民的参与可以增加公共决策的效能性,并提高公民对集体 的重视。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这个理论中,公民参与起着教化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公民参与内心方面的功能,还可以提升参与技能,提高参与程序方面的认识等等,公民越是积极的参与,各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越会提升参与能力,其次,公民参与还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公民参与政策的决策过程,因为对整个环节比较了解,比较容易接受最终的决策。而所谓的多元民主理论,在众多的学者中,代表人物学者罗伯特达尔,则在他的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民主的定义,他认为,真正民主的标准应包括有效参与、投票平等、充分了解议程、最后能控制议程和公民身份等。罗伯特·达尔提出,这个概念的首要标准就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有效的参与”,从这可以看出,在民主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整个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达尔认为有效参与就是在一项政策公布之前,社会中全部公民都应享有一样的权利,这样通过参与,大家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其次罗伯特·达尔对“充分的知情”具体含义的理解是“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所有的成员都有同等的、有效的机会来了解各种备选的政策及其可能的后果”n5|。总而言之,伯特·达尔还认为让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各项决策中,这才是理想的民主。在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协商式民主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平等的参与,他们可以无拘束的发表个人观点、并可以采纳其他公民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有秩序合法的讨论,最终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在协商民主理论中,强调民主参与主体的重点工作应是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发展民主社会,同时协商式民主理论还强调公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知情权,这样才能非常了解整个政策,从而提出有用的个人观点。学术界关于民主理论的说法还有很多,其中,公民参与理论是民主理论核心之一。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所说:“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它是民主社会和民主理论发展的必要保障”[1引。3.善治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的政治生活逐渐开始转变,其重心从“统治”转向了“治理”,从“善政’’转向了“善治”。国内国外政治学界的主流话语就包括“善治”这一说法,同时,“善治”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构建政治新理论和行政管理新模式的现实O 选择。“所谓的善治,就是使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社会治理方式的最优选择,也是对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纠偏。善治的本质就是要建立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实现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的最佳状态”n7|。而根据我国学者俞可平对“善治"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性,社会中的公民认为,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规章制度,办事的程序等等是合理的,公民持一种支持的态度。要想增强这种合理性,公共事务管理者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平衡政府和公民之间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问题,还有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不同思想认识的个体之间产生的冲突,这样,在管理公共事务时,才会得到公民的拥护。其次是公开透明性,公共事务管理者将政策的实施情况,运行环节等向社会公开,使公民可以了解相关情况,这样,公民才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参与,并可以监督实施程序。第三是回应性,即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收到公民的建议和意见时,要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最后是法治性,不管是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共事务的管理的最高标准就应该是依法办事。同时,法制是善治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要想实现有序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健全法制。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拥有平等的地位,拥有个人的自由。此外,“责任性、有效性、稳定性等也是善治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n8J,总体而言,以上这些善治的基本要素详细的阐述了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进一步说明,为了建立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善治”。这需要广大的公民提高意识,运用自身优势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中来,在参与过程中,和政府形成互动,这是善治所强调的要素。4.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者罗伯学者特·B·登哈特与珍妮特·V·登哈特,他们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样,公民提出的意见才会有一定的影响力。政府也应顺应趋势,认识到公民参与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去积极的引导。20世纪30年代,随着政治学理论界的发展,出现了行政管理关系学派,现代行政管理很多了理论和观点就源于此派。以梅奥为代表,他们认为,国家里的每个公民,都是自由和平等的,都拥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所以,国家为了更好的开展政治活动,都要有意识去保护公民的尊严,积极的引导,使公民的参与意愿得到一定的提升,国家要想使政治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还要积极的发展本国经济,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来分析,国家应该重视基层公务员和公民,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对社会的需求更加了解,让他们加入到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中来,在这个过 程中积极的参与,提出需求和建议,可以建立更好的公共服务。由此,近年来,西方诸国把改革的方向转向了如何实现高程度的公民参与上,这就需要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而形成政府、各种民间组织、公民等全民参与的氛围。引导和促进公民参与,通过互动,使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公民参与管理的最终目目的,即公民不仅要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要运用自己的权利监督整个环节,从而体现自我价值。同时政府部门,应联系实际改革公共行政,建立健全一批有用的制度,为公民参与管理提供保障,以便公民可以更好的实行监督的作用。(二)公民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学者克拉夫丘克在他的著作中,从多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公民参与的作用。首先,当前国家的管理中,公民参与程度低下,会造成一个国家整个政治体系的回应能力较差,相应的代表能力也比较弱;其次,公民参与程度低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民缺乏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认知,这会损害公民精神的发扬,进而造成公民不了解政府机关运作模式;最后,公民参与程度较高,会使一个国家政治方面的社群和整合意识相应的提升,此外,积极的公民参与有助于加强政府的合法性,促进公民对其决策的认同n9|。总而言之,在参与的环节中,公民参与主要起了以下作用:1.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一项公共政策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出于对该项政策的认同,公民才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参与到制定的环节中去,相反,如果该项政策得不到公民的认同,那即使是这项政府政策内容再好,注定也是不成功的。因此,一个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让公民了解该政策的内容、目的、程序等,这样,公民才会去分析,才会去认为这些政策是合理有效的,从而积极的去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基础。2.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吸收各行各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可以使很多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决策者,这样,就为科学决策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促进公共政策的实施和调整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信息数量庞大,错综复杂,个人和机构在处理这些信息时总会 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性。尤其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其在处理信息时会存在一些偏差,同时加上政策制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公共政策偏离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政策的执行效力。在一项政策的制定环节中,公民可以提供不同意见和观点,从而和政府部门的联系性会加强,政策制定者也可以从这个环节中得到对公共政策的反馈信息,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政策,公民会有很强的认同感,提高公民对政策执行的满意程度,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的顺利实施。同时,实施阶段时,公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对于政策的好坏有着切身的体会,更有发言权。如果政策符合现实,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人民会大力的支持,政策也会得顺利执行实施。反之,如果政策背离现实,违背了人民大众的意愿,损害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公民对于政策的反对,可以迫使政策制定主体从新审视该政策,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4.提升组织凝聚力及个人发展在一项政策中,通过全面有序的公民参与,集体组织、讨论面临的问题,可以使一个组织发现共同体意识,激发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的士气和凝聚力,对该组织起到一个整合的作用。同时,让组织成员参与谈论该政策,可以使组织成员加深对该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这样容易得到其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公民参与利用个人发展,在参与的环节中,公民通过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个人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利益,这提供了公民自我发展和选择的基础。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公民学习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也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分析1.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取得的成绩(1)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初步建立有科学的制度作支撑,这样才能为公民参与活动和行为提供保障,也为公民参与的范围和程序提供了依据。现今,在我国,公民参与的相关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了,这种制度体系主要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方面构成。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体现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们当家做主通过这种形式得到制度的保障,从而体现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特性。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教育程度等(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和精神患者除外),都有相同的权利,从而可以去行使管理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阶层都有一定的比例存在于人民代表大会中,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其代表性功能。其次,基本制度就是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下,公民可以依照程序推荐出代表,也可以以个体这两种方式去参与。而且这些制度不不但可以促进公共政策更好的产生,还使公民参与权利得到一定的保证。再次,在参与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细节规定,就是具体制度,例如政务公开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质询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等,这些制度从参与的方法上,从参与的范围,从所涉及的步骤中,做了相关的完善,为广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2)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和水平日渐提高在参与的过程中,公民表现出对政策的关注程度,这与公民参与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参与意识强,则参与水平高,反之参与意识弱,则参与水平低,这也是公民精神的体现。所谓公民精神,则是公民对公共事务表现出的的热心与尊重,公民对公共事务义务和权利的认同,体现着公民自身的公共素养与品德。在政府治理国家时,公民参与具体事务时采取的行为和理念,会对决策者的治国方针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政府治理国家的行为也侧重于某一方面,所以,为了使国家公共事务更加完善的运作,需要具有公民精神的积极参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提升,公民自身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公民参与 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不断提高,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些民间团体组织已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一些重要的民间组织参与进来,这些组织不断增强的参与能力,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也在增强。(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日渐多样化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不断向科学化、民主化靠近,公民参与也以不同的形式去参与国家治理,这些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听证参与,这种参与制度是在上世纪末引入到我国的,它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使做出的决策合理有效,在政策产生的环节中,会征求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建议,从而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决策。现今,我国在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领域,如环境治理等问题上,采用召开听证会的方式,公民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二,信访参与,由于当今社会的多元性,引起很多矛盾冲突,国家在治理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公民或组织就可以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采用书信、电话,或者走访等形式,向党委及有关政府部门反映自己的诉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信访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也是公民所拥有的法律权利。现在,根据社会发展,我国扩大了政府信访部门,拓宽了上访渠道,从政府部门到国家各个权力部门,从基层政府上升至中央部门,越级上访也成为一种逐渐蔓延的政治现象。第三,自治参与。在法律中,一定区域的公民可以采取自治的方式管理当地事务,在农村设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在城市设立了城市居民委员会,这两种组织可以让公民自主调节民间纠纷,依法开展各种建设,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等,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反映,从而在社会管理中让公民间接参与进来,实现自我管理。第四,政治团体参与,工、青、妇构成我国党的群体,这些群团组织,从上到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它们受同级党委和各自上级组织双重领导,同时又代表着社会中特定群体的利益,从而可以围绕国家治理方针,培养和引导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策,为发展国家献言献策,因此,公民加入政治团体,以组织的形式去参与,也可对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五,大众传媒参与,在整个社会中,政府常常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介传播施政理念,颁发法律、制度等,公民接收到这些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从而对政府的行为及政策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六,意见征询参与。意见征询是指当一项政策处在酝酿阶段时,向社会大众征求意见的一种行为,公民经过思考,可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4)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实践的开展不断深入制度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多种参与方式的产生,使公民参与实践有了坚实的基14 础。首先,在我国,“开门立法”已成为公民参与的一大亮点。据统计,在建国49年来,有十几个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包括宪法,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多种法律,尤其是2011年8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婚姻法解释(三)》,更是顺应社会发展,根据群众意愿制定出来的。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月启动了《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工作。经过充分论证,特别是在广泛征求、认真汇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婚姻法解释(三)》,重点对结婚登记程序瑕疵的救济手段、亲子关系诉讼中当事人拒绝鉴定的法律后果、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收益的认定、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的处理、附协议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效力的认定等问题作出了解释。这些也是群众所重点关心的内容。其次,听证制度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的立法领域里正式包含听证会制度,标志就是各级政府规章的制定参照行政法的制定程序进行。近年来,全国各地举行了涵盖各个领域的多场听证会,主题涉及到教育收费、民航机票价格调整等方方面面,听证会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方式正在走进家家万户的生活。再次,旁听制度在全国也正开始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第七届开始,邀请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或列席,2015年,中央又下发文件,强调县级以下共青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列席同级党组织有关会议,乡镇工会、妇联组织主要负责人按党章规定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各级党委、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前,应充分征求群团组织意见。总之,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前进的道路比较曲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2.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大力发展,使公民管理社会事务的热情逐渐提升,同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导致公民参与水平还很低,不能有效的实现参与的作用。根据我国实际,同时结合附录中胜营村“一事一议”案例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缺乏主动性中国经过5千年的历史发展,从传统上来讲,发源于农业文明古国。而农业文明古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比较封闭。在这样体制下形15 成了老百姓不参与政治的政治观念。这种观念对老百姓的思想影响很大,造成老百姓很少去参与政治事务,并坚定不移的认为政治事务就是政府、官员的事,于自己无关。这种思想的延续,造成公民参与热情不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忽略自身享有的政治参与权利,造成参与意识不强。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中,公民也去积极的参与,但是相当一部分是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冲动参与,不是因为参与意识的增强而去参与,和自己利益不相干的公共政策他们还是选择漠不关心。附录中的案例,胜营村“一事一议”正是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他们才积极的参与,如果是不涉及自身利益,基本上村民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去参与。(2)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具有随意性当前,虽然我国的根本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可能,但还存在不规范的参与行为,参与渠道的标准不清晰,致使这种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首先,程序或规定不规范,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公民,程序制度的保障不完善。另一方面,主体地位的不明确,不能保障公众参与决策或公共管理活动的秩序,使公民的参与处于无序状态。而参与渠道的标准不清晰,一是表现在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较少。渠道一是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各阶层都有一定的代表,渠道二是政治协商,多党派人士组成。参与方式比较单一。二是虽然我国法律也规定了其他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听证会、来信来访、座谈会等,但这些参与方式存在公民参与范围受限制、参与标准不清晰,程序上存在缺陷,难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而一项好的政策议程,需要立足于当前国情,体现出包含未来规划的远见意识,而公民参与方式单一,参与渠道的标准不清晰,导致公民参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保证不了公民在参与过程中对未来的确切估计。(3)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信息沟通不通畅只有保障透明性和公开性的政策,公民参与机制才能有效运转。这是因为按常理,参与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参与者首先要对公共管理信息享有知情权,这就要求政府公共管理信息的公开操作必须规范化,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要落实“阳光行动”,使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的监督政策的实施过程。在附录胜营村中,正是由于省里及时的把“一事一议”政策下达,经过县里、乡里两级的公开宣传,保证村里人人都知晓、明白,村民才能积极参与到修路中来,出谋划策,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使这项活动很好的进行,最后修出大家满意的路。可是 在实际操作中,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政府部门出于多方的考虑,为了消除不良影响,常常不向外界公布政府信息,这就造成了公民不知道也不了解这些信息,也就无法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4)公民参与政策的制定缺乏制度保障公民参与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没有有力的追责措施,有些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为了提高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公民参与,而是将不完善、没有经过验证的政策直接直接公布实施,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不仅是政策背离了制定的初衷,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损害了社会的利益。(5)公民参与缺乏组织依托附录中胜营村“一事一议”政策的实施是以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村民参与硬化工作方案的制定,如果单凭个人的力量这个方案根本是不可能得到实施的。从中可以发现在我国现实中,公民不依托组织去参与时,由于占有的资源有限,信息来源也不通畅,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力量不大,对政策制定也起不到促进的作用。这也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通过单位去参加某个活动,而不是以个人名义参加的原因,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公民参与比较多的行使的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然而公民参与决策却受到很少的重视㈨。此外,公民即使通过一些群众组织去参与,但各种群众组织发育不成熟、不健全,也起不到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成员必须使自己的素质全面提升,建立起强大的组织,使之成为公民参与的依托,也就是说公民只有更多地通过强大的组织力量来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乜¨。(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问题的成因分析1.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马克思说,政治生活说到底是由某种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一个国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水平是和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成一定正比关系的。人们只有在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后,才有可能会参与政治生活,才有可能会追求政治上的发展。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思想造成我国经济水平长期低下,人民依附于土地所有者,没有权利和自由,严重制约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制约着公民参与水平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仍处于 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经济水平总体不高,制约了公民的素质。首先,不同阶层、地区的人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人民群众占有公共资源也不平衡,这就形成了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收入群体的参与程度要高于低收入群体。安东尼·奥罗姆(美国社会政治学家)认为:“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因为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精力来参与公共决策”乜2J。此外,公民的综合素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公民对获得信息的分析、思考能力,进而造成参与程度高低不同。在附录中胜营村“一事一议’’政策的实施中,好多问题就是因为村民素质不高而引发的,公民素质越高,参与公共政策的欲望越强,参与能力也就越大。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对政策的理解方面,参与的意识方面,都比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要强很多。而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与该国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由于我国转型期间,大部分地区经济还很不发达,没有条件去发展教育,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匮乏,进而造成相当一部分群众文化程度很低,缺乏公共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造成无效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理想。随着经济发展,有些群众生活富裕,受到了很高的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公民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样就可以加强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但是就目前的国情来说,公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其中文盲比列很大,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公民参与政策制定。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公民的整体参与意识不高,意识不到积极的公民参与对整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在诸多因素中,传统政治文化则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乜3|。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包括政治价值选择及信仰、认知、感情、态度等基本要素的一套心理取向,这就是政治文化。公民参与的方式、方向,甚至程度都受政治文化的影响,一种政治文化,在它的教化作用下,会产生相对应的政治行为和理念,而公民参与从理论上分析,也是一种政治行为,那么它的发展也肯定有相对应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说“民主国家为普通人提供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而极权主义国家提供给普通人的则是参与臣民的角色”心4}。我国在古代是个封建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官本位的政治文化,这种 政治文化压抑了公民的广泛参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也历经了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毕竟它是长时间以来历史社会发展积淀下来的综合产物,文化残余不会彻底消除。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政府垄断决策权,不重视公民的主体参与地位,公民意识不到自己能去参与决策,认为决策历来是当官的事,从而不去主动参与,站立在决策环节之外,这种现象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制约了公民的参与主体地位。欧文·E·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著作中认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都受其控制。当我们确立了公众和社会组织可以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地位时,对于政府来说,并不愿也不适应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公众,而靠公众自身的努力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程序规则,在缺少政府支持下,公众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程序规则难以在短时期内出现”乜引。而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其一般不想也不习惯公民通过参与与政府达到互动,而习惯沿袭旧制,从上而下的控制社会事务。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务员操纵着整个环节,而对公民的参与,他们一般采取排斥态度,即使让公民参与到环节中来,只是表面上象征性的,这种执政思路,对公民的主体地位造成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损害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公民参与意识不高。二是弱化了公民的权利意识。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不讲权利,只讲义务的。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下,民众缺乏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对政治权力的依附和顺从性。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一涉及到事情,民众不会想到依靠自己去争取,或者去求助其他社会自治组织,而总希望通过政府和官员去帮助自己。同时,民众也没有意识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书中,瞿同祖认为,“政事完全由在位者计划施行,庶民不但不能参与,连知道也不知道,更不必说建议或请求,只是照着统治的意思,尽其责任而己。最多的活动,不过消极地议论而己”∞1。传统政治文化在民众心理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积淀,这种思想误区存在社会的很多方面,制约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利意识的发展,抑制了现代公民参与意识的形成。3.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要使公民能够正常的参与,需要有健全的公民参与制度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制度是高度集权,政府代表人民去行使权力,开展各种公共事务,包括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分配各种资源等。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决策模式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 下、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然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历程的加快,新的政治体系日渐形成,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决策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公民参与水平的提高。现代民主制国家里,具备规范的参与制度,才能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有效的行使,也可以说,制度化越规范,公民参与水平则越高,反之,制度化越不规范,公民参与水平则越低。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也是造成公民参与的困境因素之一。虽然,政府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基本的国策,还建立了其他一系列政治参与制度,比如政治协商、政务公开、信访等。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体而言,这些政治参与的制度严重影响着政治参与的发展。例如信访制度,有的群众上访,不是被采取了收容措施,就是被采取集体遣返的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一定社会矛盾。例如听证制度,大部分是政府借此将某些已定的决策公布于社会,而不是根据征集的群众意见用来调整、修改政策,这种不重视公民参与的决策理念,严重影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导致相应的制度不规范、不完善,这种体制和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常采用非制度化或非法化的方式,增加了参与风险和成本,造成公民参与不能有效进行,从而限制了公民参与水平的发展。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我国公民参与的方式比较简单,参与渠道少。我国公民参与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制度化参与,这种制度化参与方式主要包括上面提到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这种合法性直接参与方式,还有听证会、来信采访、等合法性间接参与方式。另一个是非制度化参与,主要包括民意调查,各种非正规论坛,领导的接待日和其他合法间接参与方式。当前,我国公民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去参与,还有政治协商会议来参与公共政策,另外,像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公示制度等已经初步建立,但总体而言,保障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这些制度并不完善,有些制度程序上存在缺陷,还有很多公民参与是没有制度去保障的。在应用区域、落实程度等问题上,咨询、公示等这些制度还缺乏相应明确界定。另外,像体察民意、了解民情十分有效的民意调查、座谈会、群众意见会、民主评议,在现实实践中,如何实施这些措施缺乏明确的制度,如何进行、怎么走程序,怎样落实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靠政府机关和行政首脑的个人意志和想法,没有规范性文件去明确规定。而要使一项政策议程有效,科学的的预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时预测政策后果不全面提出无效的意见和建议,严重影响了参与的影响性,广泛性。 4.公民社会发育不全目前,在整个社会中,除了官方政治系统与市场经济领域,还存在一种民间公共领域,这就是公民社会,它不仅是是各种民间关系总和,也是所有民间社团组织的总和,整个社会的各种民间组织,不管它们的组织宗旨是否相同,成为了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社会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互助组织、行业协会等。发达的公民社会能够整合社会各方面群体的利益,采取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和实现公民利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组织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受我国长期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民间组织比较依附于所在政府机构,参政能力普遍不强,在公民参与上提供不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也实现不了应有的组织依托公民,自主性也较缺乏,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难以通过社会组织去实现,造成公民社会的不发达、不成熟。其次,民间组织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各种资源,而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和投入远远不够,这也制约了民间组织的发展。此外,还有少数民间组织存在管理混乱、诚信缺失、组织分散等一系列问题,这也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信心不足。目前,我国农民数量占我国总人数比例很大,代表农民这一群体的社团组织还不存在,这意味着广大的农民大众的利益无法通过社团组织去维护。从整体上来看,社会上的民间组织起不到发展公民参与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从各方去提高、完善,以实现组织的相应功能。 三、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对策研究为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让公民更好的去参与,在管理国家事务时,政府就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去引导,使公民基于自身利益积极去参与,而不是消极被动走走过场,这就需要政府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完善公民参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发展生产力,提高公民参与的主体素质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发展水平总要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所以说,市场经济水平高低对人民整体素质的影响非常大,对公民权利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政府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本国科技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本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市场体制。可以说,目前,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是为了提高公民素质,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2.提高公民参与的主体素质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国外理论界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开展了不同方面和深度的研究。罗伯特·达尔认为:“如果你觉得你的知识太有限了,不能有所作为,你就不大会介入政治"雎7j。这也正解释了在当今社会上,我国公民只有极少部分人真正的参与政治,大部分群众不去参与,或者只是参与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的活动。同时,我国理论界也有学者提出类似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增加,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义务观念,培养公民的政治竞争意识、兴趣和责任感。同时,知识修养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公民自信、自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乜引。从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理论可以看出,公民的自身素质,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这在公民参与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积极发展这些基础条件,为参与能力提升提供保障,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实行政治文明。首先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教育,政府要把足够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提供给人民群众,在整个社会中大力普及9年义务教育,发展各种各样形式的高等教育。而作为公民,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要合理充分的运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自觉主动地完成9年义务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公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为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奠定了基础。其次,公民应该多读报纸,多看新闻,关注热点社会现象,重大政治现象,提高自己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进而可以产生 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实践证明,一个公民,只有知道的知识多,关注的问题多,才会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才会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提出了更有价值的建议。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中国大约有9亿人都生活在农村,有些农村地处偏僻,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交通不发达,造成了本地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贫困低下,从而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农民素质和意识不高,造成农民参与能力有限。所以,要想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能力,也必须地重视和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能力。也可以这样理解,提高广大农村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参政议政意识,这样,农民可以理解国家政策的好处和目的,从而,积极的参与建设,发展本地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能力,还可以使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能力,还可以使我们整个社会运作更加的稳定和有效。要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首先要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保障农民生活富裕,然后政府再提供9年基础义务教育,覆盖大部分农村,保证农村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受到正规的教育,文化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此外,我国的镇政府,村委会,还可以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能力。还应开设各种宣传教育班,利用各种文化班,手艺班为载体,宣传我国的政策,解读各种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二)开展文化建设,营造公民参与的文化氛围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及公务员有责任营造一种氛围让公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心9J。政府应从各方面着手,完善制度,制造条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改革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社会民主化也不同程度的增强,公民的参与意愿也相应的提升,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体制,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参与型的文化氛围。1.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为了改进目前的现状,解决公民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让参与能够更好更规范的进行,就需要政府转变治理理念,下面我们从两个方向去说明治理理念的发展历程:第一,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政治和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前适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的“全能型政府”已经不再适用于 现在的社会,这种落后的模式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阻碍,基于此,要求转变政府治理理念的思想浪潮逐渐兴起。同时,我国的政治理论也带来了公民社会的理论,并产生了“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承担着服务的责任,在制定公共政策、管理社会事务时,都是在公民或者其他民意代表机构下授权进行;这种治理理念还表现在受人民约束和监督的政府权力,这样,可以更深层次的发展公民社会,使社会政治向着健康文明方向发展,同时,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上升。随着“有限政府”理念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宏观调控者、裁判员、救生员”∞0|,为了掌握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公民,不管是国家文化建设,还是社会管理,都可以让公民参与进来,通过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施政方针,更好的实现宏观调控。附录中胜营村就是镇里完全的把“一事一议’’政策的实施下放到村里,因地制宜,才能如此顺利的实施好、利用好“一事一议”。从此可以看出,公民积极的参与,为社会事务在政府的管理下更好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对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的决策能够及时纠正,也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思想。第二,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国初期,国家物质比较匮乏,为了保证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管理采用计划的方式,这种管制型方式在当时国情下比较适用,也一定程度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然而,改革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这种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国家多方面的发展,已不能适应当今国情,应该顺应形势,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关于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尽管出发点不同,但都把政府的责任和公民的权利放在首位,都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日¨,作为国家治理最重要的原则,这种原则也揭示了服务型政府的本质。从十八大报告,我们也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主要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政府管理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去开展国家的各种事务,一切政策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政府的权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的,也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为了让政府不出现失误,产生各种腐败现象,政府必须要依法行政,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第三,服务型政府的服务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人们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了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府部门,所以,服务型政府的宗旨以广大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尽最大力量满足人民的要求。第四,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提供公共服务以满24 足公民需求,此外,还要根据国家职责,去承担发展本国经济,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职能,在管理过程中,还要及时的听取民意,根据获得的信息、人民的心声及时改正施政方针,并对政府政策产生的不良影响勇于承担,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是服务型政府,才能为人民负责,达到人民的期望。在胜营村这个案例中,正是河北省下达的“一事一议”政策从公众的需求出发,反映了老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最想迫切解决的问题,才能赢得公众的积极参与。2.强化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是提升强化公民的参与意识的首要手段。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是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是人民民主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诠释,公民拥有这种意识对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公民认知自我身份,认知自身所处的阶层,更重要的是让公民意识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国家权力的真正拥有者,认识到这些,也会认同和尊重其他人的公民主体地位和个人价值。由于历史上我国是封建主义国家,这种封建主义官本位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长期以来,群众服从权力,不敢违背权力,导致缺乏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也不强,最终使得我国公民的参与程度低下。所以,要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就需要营造一种参与型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熏陶,来逐渐提升公民的政治意识,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让公民真正认识到政府与群众之间新的关系,同时,通过政治教育,使公民认识到作为公共事务的真正管理者,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公共权力的真正所有者,每个公民在参与国家事务时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个人的观点、思路也会影响到相应的政策,所以一定要理性、认真的对待,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会培养出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来。所以,为了培养这种主体身份意识,政府及相关事务管理者就需要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公共政策的制定,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培育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理念,同时,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与群众进行互动。其次要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公民参与意识就是公民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从而体现自身主体地位。只有公民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才有可能去参与,所以说,公民意识的提高,是能够保障参与顺利进行的基础。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行为是相对应的,意识越高,参与范围越大,参与的程度越深,这样,政治文明就会有长足的进步,民主政治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为了使广大人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公共政策,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让公民深刻体会到公民参与在国家 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而培养公民的参与理性,是培养公民参与意识的最核心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飞速发展,广大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升,参政热情也不断高涨,如果没有对这种参与采取理性的指导,可能会导致公民参与的民主建设偏离正轨,所以,政府需要采取一种基于自由表达、平等选举、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性态度去指导公民参与,如果缺少这种理性态度,公民参与的发展可能背离了初衷。而更重要的是,采取宣传等各种途径,还要在公民心中树立起牢固的法律观念,拥有了法律意识,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开展一切政治活动,这也是营造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所必不可少的。法治是构成我们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广大的社会成员只有拥有法治观念,在参与管理公共事务时遵循法治制度,才能在整个国家里营造出好的政治环境,才能为广大公民有序参与提供更好的基础。政府及相关事务管理者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崇尚法律的氛围,加大宣传,开展各种各样的法治教育,让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此外,政府及相关事务管理者还应该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写入法律,把公民参与作为公民的一项法律责任和义务纳入法律体系,有了法律作支撑,公民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会自觉运用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义务,积极的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附录中胜营村在村委会设立捐款中心,并悬挂“硬化路面、人人有责”的条幅,村广播反复播出村两委的集资捐款倡议,这些宣传措施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一事~议”工作开展的浓厚氛围。这正是把广大村民的主体身份意识调动起来,让村民明白修路和每个人切身利益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这样才促使了村民的积极参与。(三)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公民参与的保障机制1.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国政府系统内存在官僚主义、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权力过分集中等一些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政府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严重影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步伐。从政治学角度分析,这些政治问题主要给我国公共政策的决策环节带来影响,在该环节中,缺少民主,产生的决策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监督环节缺失,公民参与就起不了作用。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对传统的决策模式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改革,并结合现在理论界民主方面理论,打破政府对政策决策权过分 集中的状况,积极的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保证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参与进来,政府与公民形成良好地互动,这样才可以建立科学民主的新的决策模式。因此,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去建立和完善决策诸环节中的机制问题,为公民积极参与提供良好的条件口引。(1)拓宽公民参与行政信息公开机制政务公开,就是把政府的政策等通过公共媒体及时的公布,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知晓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公民对政府的政策、方针及时了解,有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模式,同时,也保证了公民的知情权。这样,公民在参与政策时才会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言论。而政府部门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在决策过程中也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建议。随着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的发展,政府也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去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这就导致综合素质不高的公民无法了解政府行为,从而无法实现参与,所以政府就要向社会公开政务,以实现现代民主行政。这就需要建立民意调查制度,邀请专家对该制度进行论证,以保障其科学性。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将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以及能够对我国发展起很大作用的信息,依据现实有针对性开展电子政府建设。副。同时,为了保证能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效的传递信息,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保证完整、有效,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新模式,这样,畅通言路了,公民可以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可以根据人民的愿望,积极完善决策,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政府还可以设置热线电话、创建政务微信群等方式积极公开信息,引导公民的积极参与。在胜营村“一事一议”中,首先就是县、镇两级政府对政策的积极宣扬,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具体的信息,并且是在充分的吸收民众的意见,把政策下放到村里,才能保证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2)建立政府回应机制民主、科学这两项是建立一切机制的最基本指标,而实现这种目标,就要建立政府的回应机制,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关于公民对于政策的建议、意见等,要及时根据具体问题,做出反应,这样,通过吸收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了解社会发展的新动向,综合这些信息分析得出的准确的结果,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政府应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建设好信息输入路径,在 平时工作中,加强对来函文件处理,做好信访工作,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来了解情况。政府还应该依托成熟的电子科技技术,建立好门户网站这个与群众的交流平台,把政策、施政方针等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公布于众,同时,设置好热线电话、领导邮箱等,广泛的去收集群众的想法和建议,达到和群众互动的目的。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媒体,方便、快捷的沟通了政府与民众。此外,政府也可以让部分群众代表加入到决策的环节中,以便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而作为新中国的公民,公民应该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懂得运用有效的政治方法去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更应该积极的去参与,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看到民声,对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声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在胜营村,镇“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工作动员大会后,胜营村迅速召开“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了解村民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硬化路面问题群众呼声很高,经“两委”及村民代表研究决定,硬化全村路面。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设立了村民监督小组,并且时常沟通,这都是保证此次参与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3)完善社会议政机制所谓的议政权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采用新闻媒体等媒介,分析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的权利。目前,我国倡导在决策环节中公民去积极的议政,就是引导鼓励公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政府根据公民的言论获得政策修改的思路和方向,并以此调整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的政府政策满足人民的要求。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施议政权,才能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决策的重要特征。如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实施议政权,那民主El号就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民主决策,也体现不了广大人民利益。所以说,加强议政机制的实施,让公民充分运用议政权,是保证决策机制科学民主的基础。(4)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民参与决策的重要保障。在旧的政治体系下,有些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决策中经常实行家长制,搞一言堂,民主集中制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决策模式可能会导致制定的政策偏离现实,不能有效的执行,造成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鉴于此,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保证在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公民能够对决策有效的监督,时刻督促和检查决策者的行为和过程。只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公共事务管理者才会依法开展活动,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把错误的思路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对决策中已经产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 产生科学民主的决策。总而言之,为了进一步完善监督决策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充分发挥国家立法部门的作用,去实时监督决策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去干涉不正确的决策。此外,我们更要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让整个社会去实行监督,还可以联合各种民间组织也加入到监督的体系里,实现全民监督。其次,要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确定公民监督方式、范围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民的监督权的有效实施。最后,我们应该大力推行政策透明化,即政府在实施政策时应该透明,及时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晓,在决策时,采取各种方式让公民参与进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公民监督权的真正实现。附录中就是在胜营村建立了村民监督组,监督组不同于党支部,也不同于村委会。监督组是独立行使权利的,负责修路资金的流向、使用和路面质量的验收工作,对硬化路面的实施情况、资金的流向全程监督,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群众也放心,干部也能够安心的做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目前在我国,不管是经济发展问题,还是社会矛盾问题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要求公民参与要遵循法制,这就要求我国法律必须对公民参与有明确的规定,才能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基本的保证。我国由传统的政治模式转向新的科学民主的政治模式,这个过程中需要公民积极参与。为了保证公民参与权的正当性、合法性、有秩序性,就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去明确规定、完善参与权的范围、程序等问题,这是保障参与行为正常进行的最基础条件,也只有公民积极地参与,和政府形成良好地互动,才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梦想。现今,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公民参与的法律已经建立起来,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太完善,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法律还需要去重新审视、修改,主要包括法律建设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公民的知情权的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08年执行以来,我国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全面的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等问题,同时,对党政机关涉及到的处理公务的程序、处理公务的结果、职责权限等等,有了规范性的公开制度。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法律首次对公民知情权方面的维护,《信息公开条例》不仅使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了保障,促进了公民参与的积极发展,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政治文明的发展。 “政府掌握了全社会约8096的信息资源,却往往不公开这些信息”∞4|。党政机关一直以不公开的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导致很多和公民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不公开透明,而是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在党政机关中流传,促生政府内部的各种“内部资料”,这与中央规定的信息公开制度是相背的。这几年来,中央一直三令五申要求各级政府公开行政事务,但各级政府考虑到方方面面,怕产生不好的影响,一直迟迟未去贯彻执行,这种不作为,严重阻碍了建设公民知情权进程。要想使这种权利得到快速的发展,首要就要确定信息公开法的法律地位,可以从基本法的层面上去确立。同时,在此法中,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应该是明确的,这有利于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行为,切实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其次,要建立专门部门,负责维护信息工作,当政府部门有了新动态时,就要及时的公布到社会上,同时,对有价值信息要做好存档工作,这样才可以使公民方便快捷的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想要了解的信息内容。再次,要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现实中,常常存在政府和公民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的问题,建设好电子政务,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所以要加强政府和公民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的建设,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要更加重视,近几年刚刚兴起微信群,影响范围大,政府也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建设。建设好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更加开放,可以提高知情权建设,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缩短办事程序,尽可能消除在参与中产生的弊端。其次,参与的程序性法律规定。除了在基本法层面确立下来,还要在程序方面给以法定的规定,这样,才可以使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路径更加顺利。缺少法律在程序性方面的规定,公民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则得不到落实,而只能停留在具体的法律条文层面。公民参与权需要公民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同样,在一项政策制定过程中,也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步骤去进行,如果相关程序性规定在法律中没有体现,那么,公民参与将无法进行。相关的程序规定明确了,才可以保障参与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地位,使参与能力得到提升,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公民和政府的良性互动,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总而言之,不管是从国外政治体系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国内政治体系的发展来看,公民参与的积极发展和所在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中国正处长改革的攻坚期,更应该重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法律建设,采取有效的手段,合理的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使公民参与能够健康有序的生长。(四)培育公民组织,拓展公民参与的适宜形式提高公民的整体综合素质,这样公民分析问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参 政意识,满足了这些条件,公民应该积极发展公民组织参与的形式。目前,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存在公民个体和公民组织两种形式。公民个体的参与,是基于个人的利益,依据个人的能力,掌握的信息资源,以个体方式参与政府的决策环节,并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公民组织参与,是将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信念的公民集中到一块,以组织的形式参与政府的决策环节,并以组织的行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这样可得出,以公民组织的形式参与,将会起着更大作用,因为集群体之智慧产生的力量将是无穷的,而分散的个体之力量则相对比较弱小。首先,这主要是因为公民,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能力有限,信息来源也不畅通,就像赵成根学者提出的:“人们在政治过程中的地位,或者说在一项政策制定中其意愿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政治资源"口5l。其次,因为每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作为个体形式参与的公民,只注重于自己的利益,在这种状态下的参与,力量比较分散、行动没有执行,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也比较小。最后,从政治学理论上分析,从现实出发,作为单独的个体,和代表整个国家的政府,两者力量相差悬殊,无法相比。所以,公民要大力发展公民组织的形式,这样公民参与的结果才更有影响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要想以公民组织的形式成那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官方组织、半官方组织和发展民间组织。首先,公民可以加入工会、共青团、妇联这些官方组织形式,工会、共青团、妇联作为国家的党群机关,工作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从政策的制定、执行方面也比较具有权威性,加入工会、共青团、妇联党群机关,可以提出更有权威性的意见,显著提高了公民参与的影响力。其次,公民可以加入学术团体、研究会等,而这些团体属于半官方的组织,通过这些团体,公民参与也会起到一些作用。由于半官方组织己具有民间组织的特征,也可以使公民的参与更自由和灵活。最后,是要大力发展民间组织,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建立和发展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壮大可以保证我国公民有序、有力的参与,而且,民间组织也可以使公民参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而言之,为了能使公民个体的切实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公民个体只有依托各种社会组织,才能更有效参与,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 结论随着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期,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水平也大力提升,因而扩大公民参与已成为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政治现象,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研究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公民参与理论、十八大报告、农村民主自治管理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采取实地调查、个别访谈的手段,探讨了公民参与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希望具有可行性的对策。指出要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首先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提高公民的素质,这需要我国积极的发展市场经济、加强文化教育的提供和关注农村农民,其次应营造参与型的文化氛围,这需要转变政府的治理观念和强化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机制,分别从拓宽公民参与行政信息公开机制、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完善社会议政机制、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5方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是要积极发展公民组织的参与形式。由于信息的收集不全面,加上缺乏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在参与环节中公民参与的方式阐述不够。另外,我国公民参与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很多重大课题还存在着理论的空白,还需加大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我国应努力解决参与环节存在的问题,推进公民参与的进程,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建设富含“中国梦”的和谐文明新社会。 参考文献[1](美)科恩.论民主(M).聂寺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出版杜,2004:219.[2]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3。[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4]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13.[5]D.Easton.ThePoliticalSystem[M].NewYork"Kropf,1953:129.[6]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35.[7]郭永秋.政治参与[M].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23.[8]周庆行.政治科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273.[9]陈桂香.公共政策与民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民众参与制度之研究[D].台湾:台北大学,1996:6.[10]王佃利.公共决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27.[1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3.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12](美)摩西·芬理.古典民主原论[M].李淑珍译.合北: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30.[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4.[14](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陈太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1.[15](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16](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i0.[17]杜钢建.公民参与在重塑政府中的作用[J].新东方,1999(1):65.[18]俞可平.治理与替治[M].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11.[19]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02.[20]郭利.公共制度政策中的公民参与[J].理论研究,2004(05):6.[21]叶芬梅.论公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受阻成因及对策[J].前沿论坛,2006(i0):8.[22]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90.[23](美)迈·罗斯金.政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7.[24](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公民文化:王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33 [2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7.[26]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70.[27](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4.[28]李东兴.论知识差距与政治参与[J].理论与改革,2003(2):25.[29]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30]张中祥.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价值·过程·结果[J].南京社会科学,2001(3):36.[31]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2.[32]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3.[3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34]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2.[35]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75. 附录胜营镇胜营村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下的公民参与自2008年,为进一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河北省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制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一事一议”政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村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一、河北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一)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具体内容是:(1)村内街道硬化,包括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之间的道路。(2)村内小型水利,包括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的修建。(3)村内人畜饮用水工程,包括集中供水设施的购建、主管道的铺设。(4)需要村民筹资的电力设施,包括村内街道照明设施的修建。(5)村内公共环卫设施,包括村内垃圾存放点、公共厕所、果皮箱等的购建。(6)村内公共绿化,包括村内主街道两侧、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公共闲散空地和村庄周围绿化。(7)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村内其他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二)奖补标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行“重点倾斜、兼顾一般”和“双挂钩、双奖励”的办法,即将列入当年省文明生态村创建行列的村兴办的一事一议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在村民每人每年筹资20元限额内,由中央和省财政按照村民筹资总额l:3给予奖励补助;将没有列入当年省文明生态村创建行列的村兴办的一事一议项目,原则上在村民每人每年筹资20元限额内,由中央和省财政按照村民筹资总额1:1给予奖励补助;对市、县财政配套安排奖补资金的,省财政再按市、县配套额的10%增加奖励补助。各级奖补资金与村民筹资一起专项用于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乡政府加大对村级一事一议项目的投入力度,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一事一议”工作前期的筹备和运作镇“一事一议”财政补贴工作动员大会后,胜营村迅速召开“两委”及村民代表会议,了解村民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硬化路面问题群众呼声很高,经“两委”及村民代’气 表研究决定,硬化全村路面。(一)成立组织胜营镇胜营村迅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赵振山挂帅的“一事一议"领导小组,为集资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领导小组下设理财小组,负责集资款项的筹办和全面协调;财务组,负责集资的收集和账目管理;督查组,负责对集资过程、硬化路面质量的督查。(二)制定方案该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硬化路面工作的开展范围、群众集资的标准、质量的具体要求等做了具体安排,保证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村“两委”联合发出捐款倡议书,倡议全村村民、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发扬“村富我荣、建设美丽家乡”的爱心精神,伸出援助之手,为建设和谐美好的胜营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设立捐款中心在村委会设立捐款中心,并悬挂“硬化路面、人人有责”的条幅,村广播反复播出村两委的集资捐款倡议,充分调动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一事一议”工作的浓厚氛围。三、捐款集资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一)村民自发捐款胜营“两委”发出倡议之后,村全体党员以“特殊党费”形式每人捐款500元,首先树立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村“两委”干部广泛发动,全体村民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村五保户赵武六,身体残废,家庭困难,靠“低保”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在听到村广播后第一个来到村捐款中心捐款300元,村干部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就劝他不要捐了,他动情的说:“俺无儿无女,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如果不是党和国家的支援,全村街坊邻居的帮助,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当日便筹得专款10万余元。(二)联系在外人员在广平、邯郸、石家庄等地设立捐资小组,由村民代表任组长,寻求本村在外人员的支持,在广平工作的一位胜营籍人说“我是吃胜营的饭,喝胜营的水长大的,一直无以为报,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呢?”在邯郸上班的村支书赵振山的胞弟听到家乡正在集资修路,立刻联系几个在邯郸上班的老乡捐款5万元⋯⋯全体村民及五保户、低保户都参与了全村的集资捐款,掀起了全村捐款修路的高潮。 四、硬化路面工作的开展与实施(一)前期准备两委干部首先与施工单位达成协议,包括工程的面积,长度与施工时间以及路面质量;把所修路边的障碍物一一清除,在此间,有个别村民不予配合时,村干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他们以大局为重,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理解与配合。并与村供水站协调一致,保证水源的供应(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支部书记赵振山和主任赵孟月亲自参加整个施工过程,严把质量关,两人一连工作20余小时,不少村民说,等路完工后,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们二位。巷内的赵某和李某有二十余年的矛盾,硬化他俩的胡同时,赵振山和赵孟月白天在工地监工,晚上与他们两人谈心,终于赵某与李某被支书主任的诚心与耐心所感动,重归于好。“这条胡同将来就命名为一归好巷”,赵振山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好多感人的事迹,正如赵孟月主任说,通过此次修路,修出了团结,修出了和谐。五、胜营村实施“一事一议”后的成果胜营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抓住该村作为县“一事一议”财政补贴试点的契机,充分用足用活上级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全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各种途径共筹资金70余万元,有力破解了农村公益事业“无钱办事”的难题。使村内街道硬化率达到99%.如今走进胜营村,条条水泥街道整洁。我们访谈村民,村民纷纷表示:“如今遇到下雨,下雪,俺们再也不怕了”,“可算是结束了以前天晴时一身土,下雨时一身泥的日子了”。村支部书记赵振山说:“我们下一步要着手安排村里的亮化、绿化工作了,到时候,村里会更好更美丽!”六、实行“一事一议”的启示胜营村的集资捐款活动行动快,硬化路面工作迅速,镇、村两级干部周密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积极配合,一事一议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一些启示。(一)加强党组织领导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胜营村党员干部带头是确保捐款集资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为了确保“一事一议”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村成立了有力的组织,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开展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集资捐款过程中,村干部带头起到了表率作用,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 群众积极捐款的热情。所以,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把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二)密切党群关系两委干部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出发点,积极解决该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很好的解决了群众在道路建设上的消极等待心理,群众主动修路意识形成,积极参与集资修路的姿态显现,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转变。可以看出搭建干群平台是捐款集资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同时捐款活动为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一个和谐互动的平台,通过倡议、组织、公示各项费用支出,使村干部的作为完全透明化,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新人,增进了干部对群众的了解。同时,乡党委、政府为群众的积极参与所感动,对促进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解决群众关心问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胜营村在硬化路面过程中,共解决户间矛盾10余起,“两委”干部磨破嘴皮子,说破嗓子积极做工作,很好的保持了该村的稳定、和谐。胜营村的集资捐款修路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正在逐渐凸显中一种农村固有存在的“精神",即“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中的村干部,才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所拥护的好干部”,乡党委书记商凤祥意味深长的说。(四)必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证明,民主管理是基础。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如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等等。胜营村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当地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一方面为村组干部配备了得力的管理助手,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使村组管理更加规范,决策更加民主,凝聚力更加集中。由此得知,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村组管理机制,把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收入到公民参与的范围,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收入到公民参与的范围,让农民根据需求做出抉择,是化解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依法使群众参政议政,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才能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落实,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提高村民素质是前提农民群众是制度实施和运作机制的实践者和检验者,是民主管理出效果、构建和谐乡村、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思路一变天地宽,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民主管理出效果、推动农村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村民素质,可以使得村民充分发挥聪敏才智,带领村民发财致富,也可以真正的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干部工作。在调研时,我们采访了胜营村一位村民,他以前多次因为宅基地上访,但是当他参加到这次的修路小组后,认识上有了根本的改变,他组织带领家人积极劳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精力集中放在了修路上。采访他时,他深有感触的说到:自己在修路前是个糊涂人,修路后成了明白人;没进修路小组前是个冒失莽撞的人,当了修路小组成员后要做勤劳致富的人!(六)完善村民监督委员会胜营村在“一事一议”中建立了村民监督组,监督组不同于党支部,也不同于村委会。监督组是独立行使权利的,负责修路资金的流向、使用和路面质量的验收工作,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这个功能放大,当前全国各省农村普遍设立的村务监督小组,是在村民委员会的管理下,村两委干部兼任组长,村委会委员兼任组员组成的。监委会成员是通过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这就实现了监委会成员能够做到为村民利益着想。有了监委会,村民更加信任组织,一些热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我们进行调研时,支部书记赵振山说由于建立了修路监督组,群众的信任度提高了,干部的自我管能力增强了,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矛盾,胜营村干部可以放开手脚工作了。 后记九月,初秋的石家庄小雨淅沥不断,雨后,映眼满目的蓝天白云。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随着论文的终结,我生命中也许是最后的学生时代即将结束,尽管百般不舍,这一天还是在熙熙攘攘的喧嚣中决绝的来临。几年的研究生生活,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些年来我遇到了许多恩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诸多方面都有所成长。感恩之情难以用语言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首先感谢我的导师赵丽欣老师。赵老师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关心,对我们在职研究生面对学业、工作和家庭的矛盾与困难,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赵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我的论文无论是结构、内容,乃至写作过程,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给予了我很大帮助。从恩师身上我体味到了丰富的学养、严谨的作风、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尤其是老师爽朗的笑声,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气,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标杆。感谢师大研究生部的老师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关怀和指导,我们才能顺利通过学位考试,撰写论文,以崭新起点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同时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牺牲了晚年悠闲的退休生活,千里迢迢来到石家庄,在辛勤养育大我之后,还要再辛苦的去养育我的孩子,只为了让我能够轻松一些,父母之恩无以回报,唯有我的余生去尽孝。最后还有感谢我的爱人和一岁的女儿,是你们让我有了一个家,有了坚强的后盾,我才能有信心去面对困难,成就学业、工作、生活上的成功,营造美好的未来!最后衷心祝所有的老师全家幸福!工作顺利!健康快乐!冯子琦2015年9月10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署名文章名称发表刊物(出版社)刊发时间刊号刊物级别次序村民自治工作中共河北省委党校2011年32011年省级出版面临的问题和独立河北省情研究中心月20日第2期社对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