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ID:33433490

大小:61.9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25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荀子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天人之分”的天人观是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性趋恶的性恶论是荀子人学思想中教化思维的前提条件。“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彰显了荀子人学思想的伦理价值,“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是荀子人学思想的政治价值之旨归。荀子人学思想是他对人性情怀关注的直接阐发。[关键词]荀子;人学思想;天人相分;人性趋恶;礼法[中图分类号J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3—0074—04荀子在人学方面实现了对孔孟人学思想的批判和融通,形成了不同于正统儒家的人学思想体系。荀子的人

2、学思想立足于他的“唯物辩证”的哲学基础之上,他从人性趋恶的前提出发建构了自己的人学思想体系。荀子的人学思想以社会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为指向,体现了他的人学思想的实践品格。一、天人之分:荀子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天人关系是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荀子的“天人之分”思想,可以看出荀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天人之分”是荀子人学思想的哲学根基和逻辑起点,浸渗着荀子的人学思维。孔孟对于天人关系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孔子认为,天命是存在的,故要畏天命,要“知天命”以“尽人事”。孟子进而把天命看作人世间的重要支配力量,赋予天以道德

3、属性,但又认为人的心、性与天原本一体,天人相通,在道德属性上坚持天人合一。所以,孟子认为"尽心”就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这正是儒家人学思想中的正统天人观。荀子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治是有别的,他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烙,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荀子所指之天,就是日月星辰,阴阳风雨,四时变化的物质世界,在荀子眼里天有自己的运行变化法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

4、则凶。”(《天论》)即是说自然界完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既不因世间有好的统治而存,也不因有坏的统治而亡,“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天论》)。在天人职分的关系上,荀子认为人有自己的职分,不应“与天争职”,而应将天与人分别开来。荀子说:“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论》)“能参”,即是人职,人的责任是治理社会。人职与天职是有界限的,让天地管人事,或让人管天地之事都是错误的。荀子讲天职和人职区别之目的在于强调

5、天道不能干预人事,社会治乱的原因只能从社会本身来寻找,故要“明于天人之分。”(《天论》)荀子在天人有别的基础上,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命题。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就是说,与其迷信天的权威,仰慕它,思慕它,不如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

6、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所以孙鼎国先生说:'‘荀子的这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在古代人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立论于“天人之分”,荀子对自然现象、相术和祭祀活动都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进一步体现了他的人学思想。《天论》有云:"星坠,木鸣,国人皆忧。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所以,罕见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是自然物质变化的正常现象。对于古人迷信的相术,荀子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故长短大小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7、(《非相》)就是说,善恶作为社会属性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同形相的美丑没有关系。可知,荀子把人与天划清了界限,其目的在于彰显人的主体价值。从上可知,荀子“天人之分”的旨趣不在天,而在人,因为天不具有任何德性,而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具有主观能动性。荀子将人与天之间的一切感情纽带,情绪的关联截然割断,给人的主体活动开拓出一片广阔空间,将人从自然(天)中提升出来,以此方法彰显人的主体价值。虽然孟子在天人关系上也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强调人受天命的制限,所以主张:只有“知天命”才能“顺天”,“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这里人的主

8、体性必然受到了束缚,而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则极大地提高人的主体性,肯定人在天地间的主导地位。在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致使了善恶的差异。而孟子将孔子的“性相近”发展为“性善论”,主张"存心养性”。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性(自然属性)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