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

ID:33501456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6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_第1页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_第2页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_第3页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_第4页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句式特色与汉语语法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原文出处】古汉语研究【原刊地名】长沙【原刊期号】199804【原刊页号】67~74【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99904【标题】试论汉语句式特色与语法分析【作者】薛凤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美俄亥俄州立大学【正文】        前言    八十年代初我到国内时,就听许多朋友说,汉语研究应从汉语特点出发。我觉得很有道理,但究竟是谁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我倒没弄清楚,后来才看到有人说,王力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主张“在注重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国外语言学科学或有用的成果”(《王力语言学词典》前言)。这是很令人敬佩的,然而汉语到

2、底有那些特点,仍然未见有人具体清楚地说明过。近十年来,我的兴趣渐次转移到汉语语法,尤其是古代汉语语法。因此更迫切地感觉到,必须把这个问题作较明确的交待,否则对个别问题的讨论,就会令人有虚空无凭的感觉,所以在我近几年所写的几篇古文文法研究中,就试着列举出几条相关的汉语句法特点。但这个问题绝非那么简单,前此所列自然不够完备,说明也不够清楚,因此拟在本文里作一较完整的解说,显然这也只是进一步的尝试而已,期能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必须声明的是,我认为所谓“汉语的特点”,并不是说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质上与其他语言特别不同,因而不能使用一般语言学理论解析诠释

3、,而是说在风格上,古今汉语的句式都有某些特色,因此在分析当代口语或古代文献时,就必须充分掌握这些特色。才能正确地认定其语法结构及语意指向。换句话说,是要先认清语料的性质,然后才据以建立或套用某种语法理论,也是在八十年代初,我曾听说有某位前辈,批评某些年轻理论家的作法是“空对空”。起初我颇不以为然,一则不解其意,再则认为可能“伤害青年学者的积极性”,但后来猜想他的意思可能是说,某些青年学者没有真正对汉语下过工夫(此一空也),只学了点儿外国语法,便施施然宣称采用某种语法理论分析汉语,而实则对该理论的真意,可能尚未摸透(此又一空也)。果尔,名之曰“空

4、对空”不亦宜乎?本文的目的是厘定汉语句式的这些特色,强调在研究句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色。否则就会误解例句的性质,并因而造成语法分析的错误。由于我的兴趣偏重古文,所以将多举些古代汉语的例子。        汉语句式的特色      (一)高度的“口语风格”。    就其目的而言,先秦的传世文献,如诸子书及《左传》《国语》《国策》等,大致可分为“说教、游说、讲古”等类;其语言上的共同特点则为讲说式的,且常出之以对话的形式。这些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摹仿的蓝本,故其口语风格遂成典范。所以古文用词虽日趋典雅,其句式则常较简短,句中成分之间的关系

5、亦较松散,这些正是口语的表现,白话文的发展过程也是这样的。六朝以下的佛经与变文、唐宋时期的各式语录、宋代的话本、元明时代的讲唱文学,都是口语式的;其后虽有专供阅读的个人创作,如《红楼梦》与《金瓶梅》等,仍皆不脱口语风格。这些作品也成为后来白话文的范本,所以胡适之提倡白话文时,即以“我手写我口”为口号。这一现象,只要把前述作品与现代的文艺作品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了。后者是所谓“欧化”的结果,但所谓“欧化”的含义,应为“脱离了口语风格”,而非“完全不合中文文法”,故赵元任先生特名其书曰《中国话的文法》(AGrammarofSpokenChines

6、e),用以表明其性质。本文所举之“特色”,因此同样合于“文言文”和“正宗白话文”,而下文所及之其他特色也多与此项特色有关。      (二)主谓之含意为话题与说明。    从印欧语言的语法角度看,汉语常有一些“莫明其妙”的句子;例如:“美国驻华大使换了司徒雷登了!”(借用吕叔湘先生的例子)。类似的句子在汉语中是极常见的,这究竟是汉语语法很奇怪呢?还是观察的角度有问题呢?赵元任先生显然认为是后者。所以他把主语和谓语这两个语法单位在汉语中的关系,重新界定为话题对说明。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驻华大使”这个话题提出来了以后,用“换了

7、司徒雷登了”加以说明,非常自然,实在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汉语的主谓关系需要作这样的特殊界定呢?我过去一直不大明白,现在意识到,这其实也是口语风格的一种反映。只要谓语可以说明主语是什么,就算合格,至于这个谓语是不是一个动词组合,就不一定了。这类句子在古文中也是常见的。例如:“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礼记·礼运》)赵先生提出的这一观点,足以解释汉语的一切句式,不限于上述例句。他这个说法广为语法学者所引用,也受到高度赞扬,本应对汉语句式结构的分析与认定,有极大的影响,但却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很令人惋惜的。本文所提出来的几个看法,

8、虽然有不少与赵先生不同的地方(见下文讨论),但可以说都是从赵先生的理论观点(特别是Chao1968,Chapter2)推演发挥出来的。      (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