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

ID:33504434

大小:358.3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6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_第1页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_第2页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_第3页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_第4页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25卷第1期地理科学V01.25No.12005年02月SCIENTIAGE0GRAPHICASINICAFeb.,2005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唐立娜2,陈春2,王庆礼,郝占庆,代力民(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2.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4;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根据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一.I

2、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关键词:遥感;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和变化;长岭县中图分类号:TP751/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O5)01—0O81—06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该区域景观演变的特征,从而为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块在空间上的

3、排列,它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对在人类干扰影响下的景观进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1J。行科学的干预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景观斑块的类型、形状、大小、数量和空间组合既是1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影响着该区域的生态过程和边缘效应引。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1.1研究区自然概况过程对于约束现代经营管理者也很重要。因此,景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在123。06一观格局变化与人类作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124。45E、43。59一44。42N间,面积5737.9k

4、mz。系,是景观生态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该县地处松辽分水岭台地平原,东南略高,逐渐向东北农牧交错带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微略倾斜,境内无山脉,河流稀少,地势平坦,东部三北交接农牧交错区【9】,景观上表现为森林全境海拔在14—2661'11之间。该地区属于半干旱草原与灌木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土地利用上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农牧交错、时农时牧的特点。这一地带本应起到阻年平均气温4.9℃,年平均降水472.5ml"n,主要集隔荒漠东进和涵养水源的屏障作用,但因其环境、中在6—8月份,年均

5、蒸发量为1612.7mm,无霜组成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映敏感、易发期年平均142.7天,年平均风速3.5m/s,大风日年生不利于人类利用的变化,以致出现生态作用降低平均36.4天。该地区地带性植被为草甸草原。土等问题,成为“生态环境脆弱带”【1⋯。更加令人壤分布有明显的地带规律,可分为3个土壤区,即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人口压力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东南部黑土、黑钙土区,中部淡黑钙土区,西部风沙影响,东北农牧交错带的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土、盐碱土区。碱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选择县级行政单位吉林1.2研究方法省长岭县为研

6、究区域,对交错带景观结构与变化进1)数据来源:本实验中的遥感数据源分别采行分析,探讨景观结构与人类活动、景观结构与自用覆盖长岭县全区域的1980年Landsat—MSS影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以期揭示象和2000年Landsat—TM影象。收稿日期:2004—01—12;,

7、}订日期~2004—03—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37304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407)资助。作者简介:唐立娜(1978一),女(满族),吉林东丰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景观与森林生态学研究

8、。E—mail:tangnaS19@163.com·为通讯作者。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地理科学25卷2)图象处理: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解译相结2结果与分析合的方法。首先对TM影象进行预判,制定出野外考察的路线。然后按照指定的路线对研究区域进2.1景观类型的结构与变化行调查,结合地形图,运用GPS定位技术,对各种1)景观类型总体格局的变化。景观基质是类型的景观进行采点记录,并确定景观类型。最后指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在室内应用PCI图象处理系统对上述两期TM影定着景观的性质、对

9、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斑块象数据进行解译,得到研究区两个时期的景观类型类型。在某一景观中,与其它景观组分(斑块、廊图,对各景观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在上述基础上进道)相比,基质对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的控一步分析研究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制与影响最强¨引。从图1、表1可看出,1980年与3)景观类型的划分: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和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