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

ID:33567633

大小:418.5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2-27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_第1页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_第2页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_第3页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_第4页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史 专题复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5年高三复习资料(中国通史)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2.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

3、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35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补充一:三

4、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再由尚书省交给六部执行。(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补充二:丞相与内阁的区别(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3

5、)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1.分封制:西周推行分封制,给予地方诸侯权力太大,此时没达到中央集权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由于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郡县也由中央垂直管理,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才解决了王国问题4.

6、行省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郡县制后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5.行政区划分演变:郡县(秦)——州郡县(两汉)——道州县(唐)——路州县(宋)——省路府州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四:古代中国政治演变的趋势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35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3.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4.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5.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

7、性的依据。6.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六: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1.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2)作用2.选官制度的演变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35(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

8、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经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