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

ID:33671986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8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_第1页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_第2页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_第3页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_第4页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略论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  王轶  摘要: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是维护不特定第三人与义务人财产状况有关的信赖利益,惟有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此种信赖利益的必要时,方有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问题。基于此种认识,以权利人长期不行使特定类型请求权是否会产生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的必要为依据,对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问题应具体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117条以及第134条第一款的规定,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都属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2002年12月提交立

2、法机关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编“侵权责任法”以及2008年12月提交立法机关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都坚持了《民法通则》开创的立法体例,认可侵权责任承担方式的多样化。这就使得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成为一个颇值关注的问题。考虑到诉讼时效制度的核心功能是:一旦权利人长期不行使特定类型的请求权,就会向不特定第三人呈现出似乎不存在对应着此种类型请求权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不特定第三人会基于对此种状态的信赖而对义务人的财产状况产生错误认识并与义务人进行各种类型的民事交往,从而产生信赖利益。为保护不特定

3、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对此种类型的请求权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权利人请求权的行使应受到期限限制。本文拟从这种认识出发,以权利人长期不行使特定类型请求权是否会产生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的必要为依据,运用类型化的思考方法,对侵权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问题予以简略分析。  一、在诸多类型的侵权请求权中,损害赔偿请求权适用范围广泛,居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依学界通说,包括恢复原状和赔偿损失在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属于债权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确认,债权请求权以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为原则,以不适用诉讼时效制

4、度为例外。学界对于损害赔偿请求权若长期不行使会产生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因此有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的必要存有共识,对损害赔偿请求权一般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并无争议。  但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侵权请求权属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中恢复原状请求权的具体存在形式,应当归为债权请求权的范畴,它们是否应当适用诉讼时效制度,民法学界尚存争议。有学者主张,这些类型的侵权请求权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考虑到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是维护不特定第三人与义务人财产状况有关的信赖利益,惟有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此种信赖利益的必要时,方有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问题,而消除影

5、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请求权以恢复受害人人格上的利益为目标,即使请求权人未在一定期限内行使相应类型的请求权,也不会让不特定第三人对加害人的财产状况产生任何错误认识,不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的问题,因此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即使属于债权请求权,也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审判实践中,应将这些类型的债权请求权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四项“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来对待。  二、停止侵害请求权、排除妨碍请求权以及消除危险请求权应否适用诉讼时效,学界也存有争议。...  在传统民法

6、上,侵权责任承担方式通常仅限于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以及消除危险并非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而是物权请求权的具体类型。我国现行民事立法用侵权责任制度取代传统民法上的物权请求权制度,扩张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以及消除危险请求权的适用范围,使得它们可以对物权以外的其他绝对权如知识产权和人格权、对绝对权以外的相对权以及民事权利之外的民事利益一并发挥救济功能,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三种类型请求权的法律性质,它们仍然属于不同于债权请求权的独立类型请求权。笔者认为,从诉讼时效制度的功能出发来分析,这三种类型的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原因在于,这三种类型侵权请求权都

7、是指向现实存在的妨害和危险,这种现实存在的妨害和危险一般就排除了向不特定第三人呈现此类请求权不存在状态的可能,不特定第三人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侵权请求权不存在的信赖,因此不存在保护不特定第三人信赖利益的问题,诉讼时效制度的核心功能对于这些类型的请求权也就不存在适用的可能性。  三、返还财产请求权与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关系略微复杂一些,需要区分其存在的具体背景逐一进行分析。  1.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的不动产物权。在我国《物权法》上,就不动产物权的登记而言,存在设权登记与宣示登记的区分。设权登记是指创设物权效力的登记,如我国《物权法》第九条第一款、第14条

8、、139条等条文中的登记。此种登记如不践行,则当事人之间纵有物权变动的事实,在法律上也绝对不生效力。宣示登记是指将已经成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