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

ID:33933071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8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_第1页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_第2页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_第3页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_第4页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荀子性恶论的辩难  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无法自圆其说!到底问题出再那儿呢?以下,是这个问题的对话。张书豪:  “人性”的最大争议大概是先秦时的孟、荀间的善、恶说,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由两种方式展开,首先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就是所谓的“类差法”,人

2、和禽兽都是动物,而其中的差别在于,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有“四端”,也就是“性善”。其次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以先验的直觉来立论,这才是孟子和其他论性的思想家所不同的关键之处,影响至为深远,一直到陆、王,又重新受人了解。  接下来谈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荀子并非完全主张性恶,而是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他对性的定义在于“自然和本能”,而性恶如何产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就是当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时,如同禽兽一般,失去道德,恶便由此而生。荀子只是从人和

3、禽兽间相同之处著眼,如此便人和禽兽无异。以孟子的论点而言,首先注意到人、兽之异故人的特出之处被凸显,其次在“善的可能(根源)”之处,孟子将它归于每个人的普遍善性,不假外求,而且注意,并非人一出生就有全德,就是圣人,故孟子说“四端”,便只是性的起点,所以还需后天的扩充功夫才行。  而荀子一开始便把人、兽之间的差别混淆,并且在“善的可能”上无法安置,因为他不理解孟子的说法,而又不愿意将善归于天(因为荀子的天是自然天),而他在解释如何修养的时候,只是说向圣人学习,那可以进一步问:“圣人的善又是如何修养来的?是天生的吗?若是,那和孟子又有何不同?不是,那圣人在

4、成为圣人之前,又是向谁学习的?向前一个圣人?那前一个圣人又是向谁学的?”如此的问题将没完没了,若荀子愿意像董仲舒一样,将“善的可能”归于神秘的天(天的意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一直有不同的诠释。),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荀子的立论,是很有问题的。  或许有人会问:“善的可能(根源)为何如此重要?”长久以来,从孔子开始,所注重的是道德修养问题,若不为“善”找到根源,那么代表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达到善的境界。”如此修养功夫又有何必要呢?所以“善”的形上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如同西方哲学家对“上帝”观念一样的地位,只不过“善”在中国从来没被否定过,而

5、“上帝”却被许多十八世纪以后的哲学家,如尼采、罗素……等怀疑,甚至否定。但无论如何,“善”和“上帝”不管肯定或否定,都是大部份思想家、哲学家展开其系统的重要起点。(不一定是“理论次序的起点”,大部份是“实在次序的起点”)  最后一个问题,孟子推论“性善”的先验观念,和禅宗十分相像。没错,基本上是相差无几的,故在整个宋明理学的发展中,若依劳思光先生的“一系说”来看,理学家的纠结在于,一方面要以亚圣孟子为权威(荀子的学说,一直要到清代才被重视,至少在整个宋明时期,其权威性远不如孟子),一方面却面临到他思想中“近禅”危机(指“先验的直觉”一点),如此纠结矛盾

6、,是因为他们没有确切了解孟子和禅宗的不同,其相异之处至少在于“性是否完全”的症结之上。正如之前所说的,孟子的“性善”只是“四端”,意指仍须要后天的修养功夫才能保全,而禅宗的“性”却是生来就完全的,不需修养,其心自明,此点可从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中看出。而理学家们却未把握住其中的要点,故当陆、王学说一出,攻讦声音四起,痛批他们“近禅”,而不知“心即理”的立论和整个儒家原始的心性修养要求,并未冲突。  以上是个人对孟、荀之间“性”的体会,其中有缺失之处,还望指正。遥光:  君豪兄所言之本,大抵可推及劳思光先生思想理论一系,不过,论及荀子及禅宗部分,

7、在下还有话说。  荀子主张性恶,而人之为善如何而有可能?就在于“化性起伪”,这“性”与“伪”变就成了善恶了两端,而伪如何而为可能?在于“心”,正名篇曰:“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就荀子知言,心能虑,便能从善!说心能“虑”,其实,就是对善产生自觉,换言之,此心虽为五官之天君,一开始人心却是封闭的。不是说性恶吗?那此封闭之心是否存在呢?当然存在!所谓:“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换言之,就是因为性不受心的主宰与控制,所以“顺是”,“争夺生”、“残贼生”。他又提到,“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瞧见这里,我们便

8、可以知道,荀子善的根源,还不就原原本本在人心的一颗人心?说荀子的善没有根源吗?毋宁是说他根本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