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

ID:33975749

大小:8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_第1页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_第2页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_第3页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_第4页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三首诗。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并积累。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教学重点】能从诗人的诗句间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体

2、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教学难点】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课前准备】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

3、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先来了解诗人。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通过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丰富积累,学生【资料: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

4、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

5、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首。】2.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3.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4.师生互动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   5.师在这三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6、,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预设(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可以用以上预设的《牧童》的方法,分析其他的诗

7、。学生可以按大家喜欢的诗分三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四、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也可以借助社会背景,对古诗有进一步理解。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同时培养孩子们认真听别人读的好习惯。显现小组的力量,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协同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里,教师在引导,而不是将答案告知孩子们。 1.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2.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五、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