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

ID:34078324

大小:11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3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_第1页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_第2页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_第3页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_第4页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试卷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雅中学200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G(2007、10)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白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考试科目”栏将相应的科目信息点涂黑。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

2、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2000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有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思想文化现象与

3、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生要内容是不同的2.下列何者,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

4、: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改良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农民阶级4.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封建王朝的更替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5.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

5、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1819年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两则材料读完后,你的结论是A.科技是生产力并随社会需要而发展B.磁性的应用有一定的过程C.“电的鼻祖是我们中国人”D.我国科技战滞后于西方

6、6.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到: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政策、社会心理。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③知识分子地位底下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鲁迅曾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儿句话,便是学了外

7、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一言以敲之: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两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鲁迅对近代中国某些现象的评价A.道出了洋务运动的主旨为了维护中华文明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说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C.洋务运动三十余年使中国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D.认为当时中国仍未找到真正的救国之路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

8、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9.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