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堡乡的裕固族

黄泥堡乡的裕固族

ID:34082916

大小:61.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黄泥堡乡的裕固族_第1页
黄泥堡乡的裕固族_第2页
黄泥堡乡的裕固族_第3页
资源描述:

《黄泥堡乡的裕固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域文化·黄泥堡乡的裕固族酒泉市黄泥堡乡的裕固族裕固族,历史上曾被称为“黄头回鹘”、“萨里维吾尔”。自称“尧乎尔”,唐代游牧在洋河流域,史书称“回鹘”。后来几经迁徙,部分部落在甘肃河西走廊定居下来,并且在甘州(即今张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最高统治者称为“可汗”。他们在唐宋时期,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河西回鹘的一部分和其他民族互相融合,共同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共同体。宋代称裕固族先民为“黄头回鹘”,元代称为“萨里维吾”,明代称之为“撒里维吾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

2、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他们在同汉族的接触交往中,有一部分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逐步代替了畜牧业,这就是现在活动在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的农业裕固族。裕固族,在民国初年一部分部落的牧民散居在酒泉与高台之间的辽阔草原和祁连山北麓,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分别有头人管理。头人在一定时间内到各处视察民情,活动在上下黄泥堡及其以东草滩上的裕固族聚居地。在莲花寺(现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明区)设有部分部落的管理机构。一部分贫苦农牧民,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同时,还利用一定的时间,捻毛线织褐子,这种褐子很结实,可以用来做帐篷,也可

3、以做衣服、被面,一件褐子衣服穿十多年,一条褐子被面可用一辈子。那时候,裕固族被当地的汉族称为“西番”。当时流传着一首俗语:“西番西番,头顶木碗,脚踏板板”。这首俗语中的“西番”3地域文化·黄泥堡乡的裕固族即裕固族。这说明当地人把他们当“番人”看待。头顶木碗,脚踏板板,说明他们的头人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还佩有一定的官帽官服。据老年人说,有个姓郭的头上戴着一个小茶碗那样大的木制皇冠,身穿沿边的黄色皮衣,脚穿青布木底直筒靴子,象征着权利和尊严。从前,裕固族的服饰很有特点,男子戴毡帽,穿沿边的大襟长皮袍,

4、腰系各色布腰带,足着长筒靴子。妇女的衣领、衣袖,绣有各种花边,把头发编成许多小辫,再结成三条大辫,两条在胸前,一条在背后。妇女上城镇集市或在节日里,还戴上长条形的头面。头面是用布做的,青面白里,宽约六公分,根据身高确定长度,必须从头顶到脚跟。头面用各色丝线绣上花边,有各种花、鸟、虫、鱼、家禽等,形象活泼,色彩协调,上面匀称地装饰着珊瑚珠、磨制的白色石片和骨片,韵雅美观,富有诗'情画意。裕固族人热情好客,'遇到喜庆之事,用手抓羊肉、大碗酒招待客人。平时见面也要把你拽到家中吃饭喝酒,如果你到他家不吃不

5、喝,他就不高兴。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供奉活佛,遇到灾殃疾病向活佛顶礼膜拜,卜问休咎。他们占卜用细毛绳,占卜时用手指量一下绳子长短,然后放在衣襟或桌子上盘来盘去,盘一会儿,合上眼默念一会儿。有时还“捏毛山撅”。解放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1954年建立了酒泉县裕固族自治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撤了乡,将漫水滩划归铧3地域文化·黄泥堡乡的裕固族尖公社。新湖、黄泥堡划归中渠公社管理,以后又划归临水公社。在十年“文革”动乱时期,裕固族人民要求恢复乡的建制,经过长期的协商和筹备工作,于1981年

6、建立了酒泉县(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全乡一千八百多人口,裕固族有九百多人。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生活,部分人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裕固族人,他们因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生活,盖起了砖、土、木结构的新式房屋,墙白瓦红、窗明几净,生活越过越好。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