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

ID:34193271

大小:86.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04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_第1页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_第2页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_第3页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_第4页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儿童“声音”概念访谈及分析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阳光实验小学肖超一、位置及情况分析“声音”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世界”中的“能量的表现形式”分支的一个单元,教材设置为四年级教学内容。对于声音学生很常“见”,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却又看不见,不仅看不见还摸不着。因此学生有很多体验,同时也因为这些体验而产生很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二、相关知识的梳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能在各物质中传播的能量形式,是物质实体。产生声音的物体叫声源物体。声音的传播过程是由声源物体以振动的方式在物质中传递,将声波传播到远方,声音的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音调、音

2、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也是描述声音的基本指标。音调又称音高,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音高越高,物体振动的频率越慢音高越低;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动的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小音量越小。人在听声音的时候有一个可听频率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无论响度大小如何,人都是无法听到的。音量可视作人的主观感受,它与声源和听声的人之间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同一声音听到的音量越小。在同种介质中由于物体振动存在阻力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量会不断减弱。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反弹形成回声...,人耳有分辨声音停顿相差为0.1秒两个声音的能

3、力,如果原声音与回声相隔不足0.1秒人就辨别不出,超过0.1秒则会听到回声。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进而引起耳膜振动,再通过一系列的振动和电信号传给大脑,通过大脑分析人就能听到声音。三、访谈背景介绍那么,儿童对声音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儿童对于声音的认识和他们对于声音现象的解释。本次访谈的对象是随机抽取长沙市岳麓区的三所学校不同年级,总共60名学生,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已经系统学习过声音单元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40人(后称“已学”),可能在学习完的时间长短不同学生的声音概念会有不同,在此暂且归为一类。另一部分是还没有学习过有关声音知

4、识的三年级学生20人(后称“未学”)。遗憾的是部分访谈卷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任未完成,造成三年级学生概念收集不够,统计可能存在偏差。访谈学生使用的都是教科版科学教材,教材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主要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音量、音高和物体振动的关系,人听到声音的原理等,三个部分共7课。设计的访谈问卷着重于调查“声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量和音高”“回声”“人听声音的原理”的认识情况。本报告的结果是对所有随机抽取的学生统一采用访谈的方式一对一进行,访谈老师进行交流提问,并适时追问,学生回答。访谈过程中注意师生平等,以学生说为主,可视作交流、谈话。...四、访谈情况

5、分析及教学看法(一)你听过哪些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学生生活环境中听到的声音的情况和“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认识。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问题不大,例如,水流声、汽车声、说话声、上课铃声、机器声......个别学生会提到访谈时听到的声音。第二个问题,学生对于声音的产生存在着以下几种典型的答案如:摩擦、碰撞、振动、动等。未学(单位:人)已学(人)总数(人)摩擦61420碰撞8614振动21214动404不知道(说出发声地方)51419其他(电、收缩)112(注:表中数据是指存在这种概念的人数,有部分学生存在多种认识,如:认为摩擦和碰撞

6、都能产生声音,所以人数大于总人数。)在访谈过程中,学生对于振动的了解较少,原因是很少有振动发声的可供学生直观体验的生活现象,而像摩擦、碰撞产声的体验生活中实例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中年级学生概念的建立仍倚重于生活...中具体的体验。认为只要东西在动就会产生声音的三年级有四人而四年级没有,原因是四年级对于运动的描述拥有了更具体的表述。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有部分学生,说不出发声的原因,原因存在三种情况:1、不知道怎样表达。2、有一定的认识能否定一些不对的概念,但确实不知道科学概念是什么。3、这块的认识是空白。发声原因是“其他”的学生,认为电和收缩能产生声音,

7、举例为收音机和人体的气管。就本题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摩擦、碰撞是两个典型的迷思概念,学生是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推断出来的结果,而且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不考虑不同学校教学效果的差异,从“已学”人数来看,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具有一定的顽固性。从具有正确概念的人数分布来看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显然作用效果不理想。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未学”还是“已学”儿童,学生还是以现象体验为主,由于振动的难以观察,缺少体验,导致学生大部分存在着迷思概念。对教学措施的看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上科学课一年多的经历。实验能力,尤其是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通过一年的观察描

8、述的训练已经能对振动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作出准确的描述,“声音”...安排在四年级教学比较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