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ID:34278409

大小:36.7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4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差距问题愈加突出,经济政策的效用也愈加显著。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系统的梳理、比较研究发现:区域差异、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通病,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决策者最优的现实选择。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具选择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

2、311/j.c引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其中,作为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工具――区域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均、不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自“九五”计划以来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是我国长期坚持并落实的

3、基本国策。然而,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区域问题也各有不同。何时何地实行怎样的区域经济政策,将会是相关学者乃至政府今后研究具体区域问题的思路所在。文章从理论依据、发展演变、研究对象、政策创新以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旨在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点。2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区域分工理论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分为成本学说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成

4、本学说期初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一种理论,有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绝对成本学说又称为绝对比较优势,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该学说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解释了不同优势的国家间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成为最早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但存在着与现实国际贸易不符的情况。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弥补了绝对成本学说的不足之处。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的原则并非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成本的比较。之后,赫尔歇尔

5、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对区域分工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是确定一个或多个产业在区域内占有主导地位的判别及选择基准的理论。筱原两基准是该层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1957年提出的,分别以高需求收入弹性和高生产率上升率作为选择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基准,使得产业结构的划分有了量化的标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政策,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作出相应改变的阶段性运动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20

6、世纪40年代间,先后出现了胡夫-费希尔发展模式、罗斯托发展模式和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代表性理论。胡夫、费希尔在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成长研究》文章中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历经五个阶段。无独有偶,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分为5个阶段,他认为标志着工业化开端的起飞阶段是整个阶段的关键,罗托斯对这一阶段的分析最为详尽、透彻,因此罗斯托发展模式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1966年弗里德曼在其《区域发展政策》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

7、增长的同时是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演变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均衡、非均衡以及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均衡发展理论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发展战略,缺乏实用价值。非均衡发展理论则强调: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率先重点开发某些产业和地区,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提高更有现实意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经济增长通常是某个或多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的过程,因而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

8、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但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消极影响。缪尔达尔在1957年《经济地理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用循环积累因果理论阐释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阐释了发达地区对其他落后地区影响的两面性。然而,不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都有着局限性。非均衡?f调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强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