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

ID:34415591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_第1页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_第2页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_第3页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_第4页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寻求“最佳路径”魏星  从“悦读”始,以“悟读”兴,靠“多读”成,——这是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悦读”体现阅读的动力,“悟读”体现阅读的品质,“多读”体现阅读的数量。  一、从“悦读”使  ...“悦读”即有情有趣地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情趣始终是第一位的。一篇课文的教学,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唤起阅读的欲求,让学生投入地读,兴致盎然地读,这样,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爱读的热情,阅读也就成为一种习惯。  这里说的“情趣”,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形成的,是在与文本对话中发现文本本身的美、进而从美感感受中获得的,

2、是高雅的情趣,而不是低俗的趣味。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1)纯正的语文的情趣;(2)灵动、机智、幽默的语文教学风味,这种情趣来源于老师的教学灵感和教学智慧。(3)余味不绝,能够留下可持续生发扩展的语文空间,有长久效应。  同教《二泉映月》,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嵩舟就有不同的方法:孙双金老师是从“听”切入的,-----听《二泉映月》谈感受,然后让学生“拿出笔来,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文本细读,乐曲、人物、景色融为一体,最后以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的感受——“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进行拓展、

3、提升。王老师则是由“景”切入,“《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然后由景入情,沿着“发现一片风景——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片情怀——理解一首曲子”的思路感悟课文。  有情有趣的阅读活动是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语境之间的协调、同化和顺应。因此,激发孩子情趣的要点,就是要调制好学生的阅读心境和文本语境之间的“相似关系”,使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

4、动”。在上述案例中,两位特级教师都把握住了这种“相似关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从上面的案例还可以看出,真正从“悦读”始,必须找到一个“最佳突破口”。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对于被称作“艺术”的教学来说,是很有讲究的。有人形容:一篇课文就像一块好看的花布,高明的裁缝总是能够就着图案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而他裁下的第一刀,对能不能缝制成一件漂亮的衣裳至关重要。成功的语文教学总是与这“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任何诗文的写作必得有一个触发点,一个突破口。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

5、、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一个理想的突破口是诗文的核心和灵魂。同样,教学中如果把握住作者的“诗情”,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口,意味着教学思路从混沌到有序,有助于对诗文文本的读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上面两位特级教师的案例可以看出,最佳的“切入口”要有如下特点:(1)必须紧扣课文中心,总揽全篇;(2)必须紧扣本节课的中心任务;(3)必须新鲜独特;(4)必须切题而不兜圈子。那么,如何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呢?  题目切入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指导,往往有纲举目张的效果。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扣题质疑”,如教学《“番茄太

6、阳”》,让学生紧扣题目生成“番茄太阳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呢?”等疑问。还可以“添加题目”,比如教学《小露珠》,可以在题目上添加修饰的成分:“(   )的小露珠”。学生阅读后谈感受,再由“阅读初感”切入文本细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改换题目”入手。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让学生重新拟题并陈述理由,学生拟了“黄河中的羊皮筏子”、“黄河中的艄公”等。“改变题目”可以了解他们初读的水平,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学生给课文重新拟定题目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如,刚才同学们给课文重新拟定了不少题目,但为什么要用“黄河的主人”作题目呢?教学自然而然

7、地进入精读阶段,而且兴致很高。  精华切入法。根据文章的独特处、精彩处、重点段、过渡段或警句等设计。这些地方往往都是作者的着力处,当然也是表达文章意图的重要处。让学生聚焦该处,撷取精华,欣赏探究,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好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可以抓住词中的“醉”字导读。一首(篇)诗文的内容大致由两个元素构成,“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像《清平乐...村居》中的茅檐、溪水、青草、翁媪聊天等就属于“自然经验”的部分,而词中的“醉”则是“人文思维”。老夫妇一家的生活并不富裕(从“茅檐”这个词可以看出),但为什么“醉

8、”呢?诗人辛弃疾为什么“醉”呢?这里的解读空间特别大,在这个地方入手可以打通“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入微有趣。  原初体验切入法。就是让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说出自己的原初体验,教师直面学生真实的想法,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顺着学生的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