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

ID:34419488

大小:5.79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06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_第1页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_第2页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_第3页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_第4页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_宁懋_石室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宁懋”石室再研究邹清泉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宁懋”石室后壁石板并非原有组件,而是棺床屏石,在被移作“宁懋”石室后围板之前,这块石板至少曾先后两次被使用过,并在移作“宁懋”石室后壁时,通过凿残《庖厨图》中部画面隐晦其原有主题,进而契合“宁懋”石室“献祭”语境;而且,石室左右侧壁石板亦有较大可能挪移自石棺床。“宁懋”石室实际上是由葬具画像石拼凑而成,故兼有祠堂和葬具的特点。而且另有所属,并非宁懋遗物。关键词 “宁懋”石室 郭玉堂葬具 祠堂 貂尾 重组一 引 言‹1›长期以来,“宁懋”石室一直被作为中国北朝美术史“经典作品”,尤其对于北魏墓葬艺术的研究,其意义非比寻常。但由于

2、“宁懋”石室非经科学发掘出土,早期著录又十分简略,以至学界虽‹2›经长期研究,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尤其是石室的功能,仍未达成共识。郭玉堂最初著录“宁懋”石室时,称之“石制阴宅”,赵万里后又称之石椁,显然意指葬具。“宁懋”石室流失海外后,甚为学界见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富田幸次郎(KojiroTomita)在对“宁懋”石室的研究中,界定为祠堂‹3›(Hallofsacrifice),此说在西方学界影响广泛,并一度占据主导。近年来,伴随着北魏宋绍祖墓、北魏智家堡墓、北齐库狄廻洛墓、北齐青州傅家石刻、北周史君墓、隋代虞弘墓屋形葬具的陆续发现,‹1›据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大华书报供应社,1

3、941年,页35),“宁懋”石室于1931年2月20日出土于洛阳故城北半坡,后流失海外,现为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ofFineArts,Boston)藏品。‹2›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郭建邦:《北魏的宁懋石室和墓志》,《文物参考资料》1980年第2期,页33-40;林圣智:《北魏宁懋石室的图像与功能》,《美术史研究集刊》2005年第18期,页1-74。‹3›KojiroTomita.AChineseSacrificalStoneHouseoftheSixthCenturyA.D.BullentinoftheMuseumofFineArts

4、,1942,Vol.XL,No.242,p.98.图像重组与主题再造——“宁懋”石室再研究097书籍1.indb9714-3-22下午4:44‹1›主张“宁懋”石室为葬具的看法优势明显。巫鸿在对北朝墓葬材料的反思中,特别注意到“宁懋”石室‹2›的功能,并改变其初衷,改定“宁懋”石室应为葬具而非祠堂,但其据以认定“宁懋”石室为葬具的理由却遭到林圣智质疑,林圣智研究认为,“宁懋”石室“原来并不是地下墓室中的葬具,而是作为地上‹3›‹4›的建筑,也就是祠堂”,并且“为现今惟一仅存的南北朝祠堂遗物”。对于“宁懋”石室的研究而言,究竟是祠堂还是葬具,无疑是极为关键的问题,石室功能不同,其图像性质亦迥然相

5、异。笔者在对北魏石刻画像的研究中,发现“宁懋”石室、墓志、画像及主属之间存在若干疑点,更有部分矛盾之处迄今未为学界触及,故撰文申明,或可有助于“宁懋”石室功能的辨明。二 主属:“宁懋”石室质疑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是著录“宁懋”石室及其墓志的最早文本,也是学界将“宁懋”石室‹5›与宁懋墓志彼此联系之重要依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郭玉堂承马叔平、王宏先、徐森玉指示,“遍走亩丘,登涉冈垅”,探访洛地石刻出土经过,著成《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收录数件洛地出土‹6›与流失的北魏画像石刻,“宁懋”石室录于“魏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墓志”中,原文如下:魏横野将军甄官主簿宁懋墓志,孝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6、民国二十年二月二十日洛阳故城北半坡出土,无塚,同时出石质阴宅,宅门上刻孝子宁万寿孝子宁双寿,壁上刻有《丁兰事母图》、《舜从东家井中出去时图》、《董永看父助图》、《董宴母供王寄母语时图》,室顶似今人房式。初出价六百元,某客又以七千元市得,售之国外,得二万元。元谧志石亦与此器同时出国。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MuseumofFineArts,Boston)藏“宁懋”石室正是郭玉堂著录之“石质阴宅”‹1›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页236-284,文物出版社,2002年;WuHung,“AcaseofCulturalInteraction:House-shapedSarcophagioftheNo

7、rthernDynasties”,Orientations,2002,Vol.33,No.5,pp.34-41;贺西林:《北朝画像石葬具的发现与研究》,载[美]巫鸿:《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页341-373,文物出版社,2003年;JamesC.Y.Watt,“China:DawnofaGoldenAge,200-750AD.”,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20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