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

ID:34527269

大小:1.75 M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7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_第1页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_第2页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_第3页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_第4页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_二_前兆观_省略_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_陈章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8卷第2期地震Vol.28,No.22008年4月EARTHQUAKEApr.,2008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二)前兆观测研究及加强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12陈章立,李志雄(1.中国地震局,北京100036;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摘要:根据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把地震前兆观测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并把地震前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第二类为“次生前兆”,主要包括地电阻

2、率、地磁和动物习性行为等。文中认为,为推进地震预报研究的深入和预报水平的提高,必须牢牢把握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推进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的创新;必须推进地震和前兆观测技术,尤其传感技术的创新,并调整、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必须正确认识预报经验的科学性与局限性,重视地震预报经验正确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地震预报;科学思考;前兆观测;综合预报研究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274(2008)02-0001-161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努力方向与重点地震预报,尤其短时间尺度的预报必须以科学的观测资

3、料为基础,这是勿须赘述的。自从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以来,人们对地震的可能性前兆进行了广泛的探索,观测的学科项目达十几种。在广泛的观测与研究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取得了许多有一定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成果,不断增进了对地震孕育可能物理过程的认识,使短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报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毫无疑问,广泛探索的总体方向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为了使地震预报努力更加富有成效,应进一步明确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努力方向与重点。本文将对其作简要的讨论。1.1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努力方向地震前兆是显示将要发生地震的异常现象。在

4、近几十年的地震前兆观测研究中,人们在许多“大”震前观测到多种多样的“近场”和“远场”的异常现象,但其重复性和科学上的合理性彼此有别。这里基于对已有的观测事实和前文中关于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及孕震*收稿日期:2007-10-17;修改回日期:2007-12-05基金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A07007)作者简介:陈章立(1941-),男,福建泉州人,中国地震局前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和数字地震学等研究。2地震28卷物理过程可能的主要特征的认识,把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努力方向概括为:“把握实质,优选项目”和

5、“靠近震源,合理布局”。1.1.1把握实质,优选项目这里所称的“把握实质”,意指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浅源地震发生的物理实质和孕震可能物理过程的主要特征。据此,首先可把地震的可能前兆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前兆为直接前兆,主要包括地形变、地震、地下流体。在外力(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震源区及周围区域(孕震区)介质变形的发展不仅导致孕震区应力的增强,也使震源区成为非弹性体积膨胀,各向异性的体积元;周围区域的水朝震源区的扩散,不仅使震源区介质发生膨胀硬化,而且在孕震后期,由于水的涌入,使断层面润滑,并消除[

6、1]水文“壁垒”,从而降低摩擦,导致地震发生;而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增强及孕震空区的出现和由地震记录测定的震源区及近邻区域介质、中小地震源参数的异常变化则是上述孕震物理过程三个主要特征的反映。由此可见,这三方面的前兆都直接与孕震物理过程相关联,因此称其为直接前兆,理应成为地震前兆观测的优选项目。(2)第二类前兆为次生前兆,主要包括地电阻率、地磁和动物习性行为等。关于大震前震中区及周围区域地电阻率出现下降的异常,已有许多观测的震例。IPE和DD等孕震[2]物理模式及我国一些地震学者,如钱家栋等从孕震过程中裂隙的发展变

7、化、非弹性变形和水作用的角度,对大震前地电阻的异常变化做了解释。本文认为,这些解释主要适用于震源区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对外围区域大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关于大震前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也有不少的观测震例,尤其是大区域地磁场低点位移[3]和震源区及周围区域地磁日变曲线的畸变异常。丁鉴海等对可能的机理做了探讨,但总体上来说,其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关于在大震的短临阶段,尤其临震前震中区及近邻区域动物习性行为异常,也有许多的震例。尽管对其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但仍是值得重视的前兆现象。总之,这三方面的前兆,

8、其机理尚有待深入研究,故这里暂时称之为可能与孕震过程相关的次生前兆。由于已有不少的观测震例,因此也应予以重视,加强观测研究。1.1.2靠近震源,合理布局在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中,前兆观测尽可能逼近灾源,对争取实现成功的预报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地球科学界的共识。气象学家为了提高天气预报水平,把气象要素的观测从地表向高空推进,从地表台站观测,高空气球观测,到卫星云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