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

ID:34570163

大小:344.1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8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_第1页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_第2页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_第3页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_第4页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92003鬻6铲年月JournallofF财ina经nc研ea究ndEconomicsv01‘tin挈20N0603J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与耕地绩效——对转型期中国的实证分析陈志刚,曲福田(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掌魔承包经营为特征的农地产权制度在总体上正经历着一个从残缺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土地的使用权日渐稳定可靠,转让权从无到有,收益权的独事性得到增强。相应地,这种产权制度的变迁也影响到了我国的耕地绩效。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对耕地产出水平的影响,然后进行了实证挂验;并

2、在此基础上对夸后的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耕地缋效中国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t一9952(2003)06-0025-07一、引盲中国的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早在上个世纪就有许多学者对“中国能否养活自己?”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与论证。类似的研究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人口增长已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耕地资源又在逐年减少,由此,要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提高耕地利用的效率o。然而,耕地的粮食产出效率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投入、技术进步

3、以及制度和政策等很多因素的影响o,特别是制度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研究表明其在改革初期(1978--1984年)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其他主要因素而成为第一位的贡献因素(Lin,1992)。而且,许多有关粮食生产和农地利用的研究都将这一制度变革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加以考虑(Huang,RosegrantandRozelle,1998,转引自王小鲁,2001)。可见,农地产权制度对耕地产出率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尽管如此,有关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与耕地绩效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人。姚洋(1998)曾对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

4、研究。他将农地制度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从地权稳定性、使用权和交易权三方面(代表一组地权的完整性)来分析。但是这项研究只是利用农户调查的截面数据做的静态分析,而没有考虑地权稳定性、使用权和交易权各自在时序上的变化及其对土地产出率带来的影响。林毅夫(I,in,1992)和李岳云等(2001)的研究考虑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时序变动(以每年束各省转化成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比例来衡量地权制度的变化)对土地产出的影响,但只是将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个单一的变量来分析。根据他们的结论,由于1982年以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就已基本普及,因而从那时起这一

5、制度对耕地绩效的作用应该是不变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地制度一直经历着许多收稿日期:2003—0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73027);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OlJA耵90011)作者筒介:陈志剐(1977一),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博士生;曲福田(1962一),男.山东莱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5·.财经研究2003年霜6用变化o,它们对耕地产出率的影响是持续的和不可忽视的。本文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将完整的农地产权划分为土地使用

6、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三大部分,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1979--1998年)上述三项权利的演变对我国耕地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国家制定有效的政策及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启示。二、农地产权制度演变对耕地绩效的影响始于1970年代末的中国农地制度改革是由“共有产权”(集体产权)为中心过渡到有限制的“私有产权”(土地承包权)为中心(叶剑平等,2000)。改革初期,这一正式制度安排的绩效是十分显著的。1984年与1978年相比,单位耕地的粮食产量提高了35.74%(见表1)。但是土地承包制度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7、其内在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一产权安排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从1985年起,粮食产出开始出现滑坡和停滞,1989年的单位耕地粮食产出水平仅比1984年提高了2.36%(见表1)。也正是在这一徘徊期的前后,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讨论日趋活跃,尤其是1988年到现在,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改革主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土地的私有化、国有化以及集体所有制的完善。然而从这10余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还是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一集体所有制的完善。在现阶段,这无疑是一条合适的道路。一方面,考虑到改革的成本、收益以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8、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是优于土地的私有化和国有化的;另一方面,产权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根本作用在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农地制度的最主要问题是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但是现代产权理论告诉我们,所有权不等于产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